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左右再行颈动脉支架术(CAS),手术前后均进行水化以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肾功能,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心肌梗死、脑梗死并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行分期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显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满意,手术前后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次介入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PCI术后3d出现原脑梗症状加重,紧急行CAS术,预后良好。虽有1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窦反射,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无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支架侧脑梗死。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期先行PCI后行C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患者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50%≤狭窄率〈90%)患者30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支架成形术,术中均采用保护装置和自膨式支架。观察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和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13例,持续低血压5例,颈动脉痉挛6例,共24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6例,持续低血压7例,颈动脉痉挛8例,高灌注综合钲1例,脑出血1例,共23例次。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冠状动脉缺衄事件5例,共6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缺血事件3例次,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鸿洲  莫大鹏 《医学综述》2009,15(15):2287-229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其导致的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均为研究热点,且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未统一,尚存在较大争议。关于其发病机制学说,主要包括气体信号分子学说和炎性反应学说;目前对其诊断主要依赖脑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方法;针对其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脑脊液引流、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基因治疗等方法。本文就近期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一个或数个节段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伴或不伴矢状面成角和脊柱旋转,临床上以脊柱立位片测量Cobb角>10°为诊断标准[1]。脊柱侧弯的病因多样,可分为特发性、先天性、退变性等,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 CS)特指胚胎发育过程中,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椎体正常发育而形成的脊柱侧弯,大多在幼儿期至青春期表现明显。CS可依据椎体畸形机制分为分节不良、形成障碍及混合型三类。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双侧裂综合征(congenital bilateral pefisylvian syndrome,CBPS)是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的一种罕见类型.本文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CBPS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形成原因、疾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结合1例蝶筛型脑膜脑膨出伴脑积水合并唇腭裂、左眼球发育不良、胼胝体缺如病例,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 患儿,女,4岁.上腭底部有反复膨出肿物并进行性增大4年伴尿量增多2年入院.查体发现患儿有唇腭裂、左眼球发育不良、鼻中隔软骨缺损及语言发育障碍,口腔内可见硬腭顶部有膨出肿物,质软,哭闹时增大.CT及MRI显示脑积水,胼胝体缺如,第三脑室、垂体、下丘脑、部分视路经蝶筛部骨缺损疝入口腔.完善检查后行Ⅰ期脑室-腹腔分流,Ⅱ期行经前颅窝底硬膜外入路脑膜脑膨出复位修补术.结果 手术后MRI显示疝出的下丘脑、垂体、视路基本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患儿语言功能及尿崩症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患儿疾病产生可能与妊娠早期组织诱导缺陷及神经外胚层与表皮外胚层分离障碍相关,对此类患者Ⅰ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减轻脑组织压迫,Ⅱ期行颅底脑膜脑膨出修补以恢复颅底正常解剖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颅内动脉瘤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资料并应用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随访术后载瘤血管及瘤颈残留情况。三维的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结构。结果 53例术前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清晰,共检出动脉瘤62个,其中动脉瘤体有穿支血管发出19例(15例手术证实),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7例(4例手术证实),载瘤动脉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3例手术证实)。术后31例3D DSA随访:28例未见瘤颈残留,2例出现载瘤动脉轻度狭窄;2例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血管腔内;1例动脉瘤栓塞后瘤颈复发残留,再次开颅夹闭动脉瘤。结论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瘤管腔结构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动脉瘤的术前判断,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可以用于动脉瘤术后的随访,为明确术后载瘤动脉及瘤颈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并评估多个ROI区域以下指标的平均值: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cerebralbloodflow,rCBF)、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及达峰值时间(relative time topeak,rTTP),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血流评估结果,选取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rCBF、rCBV、rMTT、rTTP。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①43例均顺利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造影42例(97.7%)吻合口通畅,术后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67±1.02,术后1周3.30±0.89,术后3个月2.88±0.96,术后12个月2.34±1.02,与术前相比,t=2.634,P=0.012,t=5.373,P=0.000,t=7.342,P=0.000),随访期间未再出现与患侧相关的脑卒中。②43例手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降低[(31.37±9.29)ml·100g^-1·min^-1 VS.(45.41±6.91)ml·100g^-1·min^-1,t=一7.921,P=0.000],rMTT、rTTP较健侧明显升高[rMTT(11.32±3.19)sVS.(8.43±1.95)S,t=5.754,P=0.000;rTTP(3.71±1.22)sVS.(2.03±0.87)S,t=9.889,P=0.000],rCBV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患侧rCBF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44.05±10.24)ml·100g^-1·min^-1,t=-7.273,P=0.000]。rCBV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MTT、rTTP较术前明显降低[rMTT术后(8.16±1.99)s,t=7.743,P=0.000;rTTP术后(1.88±1.29)S,t=7.333,P=0.000]。手术后患侧以上指标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良好地评估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基于脑cT灌注成像结果筛选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脑血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指位于床突以上颈内动脉非分叉部位的小的宽基底动脉瘤,其瘤壁菲薄、较脆,无明确瘤颈[1]。BBA占颅内破裂动脉瘤的0.4%~2.7%及破裂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9.4%[1-5]。虽然其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较罕见原因,但是由于其破裂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普通血管造影很难发现以及病变处理有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