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贴敷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伤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8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贴敷,每日1次,疗程1周。比较2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肢疼痛长海痛尺评分、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1),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患肢疼痛长海痛尺评分,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第7天、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侧髋关节功能康复,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定向透药疗法促进腰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腰椎术后仍残留坐骨神经根疼痛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电针配合定向药透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VAS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电针配合定向药透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3%,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7、10天时,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表明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针配合定向药透治疗腰椎术后腰腿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8例在心脏不停跳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较相关报道稍长的小切口是否能降低心内操作的难度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9月,遴选无合并严重心内畸形的房间隔缺损,静脉复合麻醉,肝素化后,股动静脉插管、右心耳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取胸骨旁切口3-5cm,经第4肋间进胸,在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期纠治肺静脉异位引流。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途转正中开胸或扩大原切口手术,体外转流时间53-75min,均未超过常规体外循环时间。无术中心律失常、大出血、二次开胸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均未发现残余漏,切口瘢痕小,不明显,无胸部疼痛。结论镜辅助下小切口房缺修补术,技术可行、安全,既降低镜下操作难度,又具有术野显露清楚、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伤口美观、疼痛轻、无胸廓畸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生长因子可调整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代谢,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既往的研究偏重于成骨性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对纤维环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 材料: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纤维环组织。 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单层培养人退变纤维环原代细胞。传代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对传3代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生长因子干预,分为 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以不加生长因子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传3代细胞。干预3,6 d后,采用MTT法测定传3代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质量浓度。 结果:传3代细胞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退变纤维环细胞增殖,轻度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促进合成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促Ⅱ型胶原合成作用轻度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其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轻度促进合成Ⅱ型胶原,无促合成聚集蛋白聚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合成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促聚集蛋白聚糖合成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多种因子联合作用较单种未见明显优势,未能呈现协同效应。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改变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对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5.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助于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外,某些非蛋白质因素也具有此作用,如:力学刺激、低氧条件、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但各细胞因子之间含量的比例以及最佳施力大小、施力方式和作用时间等还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力学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8-02/2008-12在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和病理科完成。①实验材料及方法:自人体髂骨抽取骨髓15m1,原代及传代培养后,获得的BMSCs接种到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上。分成四组,静止组、100g组、200g组、300g组,共4周。②实验评估:实体观察,并检测各组的蛋白聚糖含量以及相关病理观察。结果:① BMSCs与PLGA黏附性良好,能在PLGA上生长并分泌基质。②实体观察:受力组明显大于静止组,200g组形成的组织块体积最大。③HE染色组织结构:200g组组织切片可见软骨细胞近似圆形,基质分泌多,且沉积均匀。可见软骨陷窝及软骨囊,偶见同源细胞群。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可见少量细胞基质,无见细胞。④Ⅱ型胶原免疫组化:200g组可见深黄色的Ⅱ型胶原形成,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染色淡或无。⑤蛋白聚糖含量:三组受力组与静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 g组与100g组、300g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g组与300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力学刺激对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助于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外,某些非蛋白质因素也具有此作用,如:力学刺激、低氧条件、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但各细胞因子之间含量的比例以及最佳施力大小、施力方式和作用时间等还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联合水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术后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水蛭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低频脉冲(低频脉冲+水蛭组)预防血栓治疗。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彩超检查结果、下肢消肿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5.2±1.4) d和(5.4±1.3)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为(3.6±0.9)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术后第7天低频脉冲+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对照组与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7天PT、APTT均短于术前(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例术后发生下肢血栓,1例为肌间静脉血栓(未处理),另外1例为股静脉血栓(予介入治疗),余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最后顺利出院,治疗过程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频脉冲联合水蛭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探讨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贴壁筛选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据其生物学特征、定向分化潜能、表面标志物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在软骨细胞诱导液中诱导,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定性蛋白聚糖(PG),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定性Ⅱ型胶原。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细胞筛选法,最终能成获得纯度较高的hBMSCs,但传到第8代时,hBMSCs出现老化现象,因此hBMSCs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hBMSCs诱导一定时间后,测得细胞分泌了大量的蛋白聚糖(PG)和Ⅱ型胶原。结论本实验分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hBMSCs,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肱骨近端骨折(PFHs)中应用上臂近端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PO)外侧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骨伤科PHFs患者共51例;男15例,女36例;平均年龄73.3(68~85)岁.均为Neer分型的Ⅱ型骨折及不伴有粉碎及脱位的Ⅲ型骨折,术前无肩袖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