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归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5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control)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当归(RAS+IR)组。在肾缺血1h再灌注48h后取肾组织作电镜检查, 并测血清肌酐(Cr)、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IR组肾组织变性改变显著, RAS+IR组病变轻微;IR组Cr、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 P<0.05和P<0.01);RAS+IR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IR组。IR组bFGF含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 RAS+IR组bFGF含量显著高于IR组(P<0.01)和control组(P<0.05).结论:当归具有防治肾IR损伤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对TNF-α、IL-6和bFGF等细胞因子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克隆小鼠pdx-1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表达,为糖尿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PCR扩增小鼠胰腺pdx-1基因 cDNA,酶切后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重组,将pdx-1基因 cDNA片段连接到pEGFP-N1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形成重组载体pEGFP/pdx-1,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构建成pdx-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扩增DH5α后抽提质粒DNA,Hind Ⅲ 和BamHⅠ酶切,电泳,DNA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质粒DNA用脂质体包裹后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MESPU13。结果: 从小鼠胰腺cDNA扩增出876 bp的DNA片段并成功重组到pEGFP-N1载体中。经酶切和DNA测序验证,插入载体的DNA片段为pdx-1基因,插入方向正确。重组质粒经脂质体转染胚胎干细胞MESPU13,24 h 后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和目的基因的pdx-1表达。结论: 小鼠pdx-1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构建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研究中枢、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疲劳动物模型,为各种因素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方法:用铂金电极刺激蟾蜍脊髓,保护电极刺激坐骨神经干,直刺电极刺激腓肠肌,用MS302实验系统记录坐骨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和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上述疲劳的影响。结果:中枢出现疲劳时间最短;神经-肌肉接头次之;肌肉出现疲劳时间最长。丹参和生脉注射液使中枢、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出现疲劳时间都相应延长。结论:运动性疲劳首先发生在中枢,其次是神经-肌肉接头,最后是肌肉疲劳,丹参和生脉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现代教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已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但在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的同时,要注意在多媒体教学时加强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培养出合格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图1 头颅正位片:双侧顶骨外板对称性弧形凹陷,板障消失,内板完整图2 头颅侧位片: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的顶骨呈弧形低密度,内见分层图3 CT骨窗:双侧顶骨凹陷,板障消失,内板完整图4 CT脑窗:双侧顶骨凹陷,脑表面沟增宽 对称性顶骨凹陷症是一种少见的对称性颅骨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累及双侧顶骨,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无固定的抗痨方案.我科从1996年12月至2000年11月将1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研究,以探讨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的抗痨效果及免疫增强剂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保留和去除大鼠肾神经后,肾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过程中室旁核电活动的变化,了解肾神经在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时室旁核电活动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250±30g)随机分为二组(n=10):①神经组:分离出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②去肾神经组:分离并剪断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George Paxinos,Charles Watson),用微电极全程记录各组肾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室旁核放电活动。结果:保留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和再灌注瞬间室旁核电活动明显减少(P<0.05)。随着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室旁核放电活动逐渐增强(P<0.05)。去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和再灌注瞬间时室旁核放电未出现快速性变化。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进行性增加,与保留肾神经组比较,去神经组缺血和再灌注期间各观察时间点室旁核放电均显著性增强(P<0.05)。结论: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室旁核放电活动增强;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活动的快速性变化与肾神经有关;肾神经具有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室旁核紧张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离体猪肾自体全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肾损伤 ,在临床常见于机体处于失血或中毒性休克以及肾移植、肾部分切除、肾实质切开取石等手术的过程中。目前对IR肾损伤的研究所采用的动物模型可分为在体和离体两类。在离体研究中 ,国外多选用大鼠和猪的肾制备IR肾损伤模型 ;灌注液常用UW (Uni versityofWisconsin)液和EC(Euro -Collins)液[1,2 ] ;但由于灌注液配制复杂、价格昂贵 ,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尚无法广泛开展。为了寻找从生物源性接近于人类的器官和既廉价又近于体内状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CT鉴别良恶性胃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在螺旋CT和数字胃肠光盘中收集到40例螺旋CT见胃壁增厚,且在作CT检查前或后四周内作过钡餐检查的病人。作者复习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度、分布和强化等特点确定CT发现恶性胃壁增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最后诊断胃炎20例、食道裂孔疝4例、良性溃疡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胃肿瘤8例、正常2例。40例胃壁平均厚度14mm(7~65mm).胃壁厚度 ≥ 10mm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100%,特异性为43%,而局限性、偏心性、强化型胃壁增厚的敏感度分别为93%、71%、43%,特异性为8%、75%、88%.综合 ≥ 10mm的胃壁增厚,且呈局限性、偏心性、强化者,其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上升到92%.结论 CT见胃壁增厚 ≥ 10mm,诊断胃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则不到50%.若综合胃壁增厚呈局限性、偏心性且有强化等特点,则诊断恶性胃壁增厚的特异性可上升到92%.因此,这些病人须在近期内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