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38例。结果术后随访1~2年,按Jenner标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者21例(55.3%),中残者7例(18.3%),重残者3例(7.9%),植物生存者2例(5.3%),死亡5例(13.2%)。平均住院因为33.5天。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可在直视下操作,止血及血肿清除彻底,手术耗时短:能提高术后轻/中残比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预后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重残率,减少平均住院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23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术前已有脑疝或术中颅压高、脑膨出的患者予以去骨瓣减压,其他患者予骨瓣复位。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术后生活完全自理13例,生活部分自理5例,生活不能自理3例,死亡2例,为术前诊断合并脑干损伤者,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需高度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护。  相似文献   
4.
背景 本声明旨在复习目前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s)的临床资料,为破裂或未破裂bAVM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方法 写作组通过面谈和电话会议的方式确定搜索关键词,讨论描述性文字和制定建议.作者通过PubMed、Medline或Embase完成各自相关章节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月底.声明草稿由同行评议专家以及卒中委员会科学监督委员会和卒中委员会领导委员会进行预先审查.结果 本科学声明的重点细分为流行病学、诊断、自然史、治疗方案(包括开颅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栓塞治疗的作用)以及破裂和未破裂bAVMs的处理,并且确定了需要更多证据支持的领域.结论 bAVMs是一种相对少见但非常重要的出血性卒中病因,尤其是在年轻成人中.本声明描述了目前关于破裂和未破裂bAVMs的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知识现状,同时提供了处理建议以及对将来研究的提示.  相似文献   
5.
血流转向装置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新手段.文章就血流转向装置的原理、构成、发展、优缺点、适应证、主要并发症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27例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诊治经过。结果1例死亡,1例拒绝手术病情恶化后自动出院,其余25例均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诊断、严密观察、动态复查CT、及时手术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烟雾病患者常存在认知损害,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外科手术干预解除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可能是目前治疗烟雾病、维持或改善认知功能的唯一有效方式,但相关手术指证、手术时机、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以及长期疗效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平均(16.6±4.5)mm;瘤颈为4~10 mm,平均(6.1±1.5)mm。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单纯PED治疗7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双枚PED治疗1例。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6~33个月,DSA随访2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3例(92%),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例(8%)。(2)7例接受单纯PED治疗者,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例,1例次全闭塞,2例未愈;到最后一次随访(33个月)治愈6例,1例动脉瘤逐步缩小;28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者,17例接受DSA随访,随访6~8个月,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双枚PED治疗1例术后8个月DSA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15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3)手术后经MRI证实,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例,脑实质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mRS 1分),另外2例为无症状脑出血。24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8例有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中期随访结果显示PED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PED(包括单枚或多枚)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鼎市医院神经外科2006-07-2009-12共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随访0.5~2 a均无复发。结论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