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腰穿放液冲洗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1990年5月以来脑干区大型、复杂占位病变15例.其中,位于脑干内3例,脚间窝2例,岩尖部4例,全岩骨区1例,全斜坡区2例,第四脑室内3例.本组采用以扩大了的岩骨入路为主的联合入路,行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2例仅作了活检加减压术.除1例死亡外,均恢复良好.本文结合文献,对脑干区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mlations,AVMs)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大多为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发性病灶极为少见,目前仅见零星报道,且常伴有广泛的胚胎发育障碍。作曾遇到2例,现结合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与颅脑损伤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RIA法测定了 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含量 ,结合Glasgow昏迷和预后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⑴重型 (a)、轻型 (b)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c)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 2 5 8± 10 8)ng/ml、( 19 6± 8 9)ng/ml和 ( 9 5± 2 8)ng/ml ,存在显著性差异 (Pa -b<0 0 5 ,Pa -c<0 0 1,Pb -c<0 0 1) ;⑵死亡植物生存组 (e)、残废组 (f)和恢复良好组 (g)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3 1 3± 11 0ng/ml、2 3 0± 8 7ng/ml和 16 3±7 5ng/ml ,两两对比差异明显 (Pe-f<0 0 5 ,Pe -g<0 0 1,Pf-g<0 0 5 ) ;⑶血清NSE≥ 2 2ng/ml组和NSE <2 2ng/ml之间 ,死亡植物生存率、残废率和恢复良好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伤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脑损害的程度 ;同时在颅脑损伤的预后评估上 ,是较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一例脑脓肿的CT 增强消失与用类固醇有关,现将病例及讨论摘要如下。患者36岁,女性,因进行性右侧肢体无力、麻木与运动性失语三天入院。否认近期有任何感染。WBC 8400/mm~3。CT 扫描显示左额顶深部有一增强病灶,周围有水肿,提示为新生物。脑动脉造影证实为无血管的肿块。入院第二天开始用地塞米松(16mg/日)。用药6天作CT 扫描,见左额顶区增强减弱与水肿消退。病人住院11天,症状消失,CT 连续扫描无特殊而出院。地塞米松逐渐减量,用至23  相似文献   
6.
例1 男,15岁。因头痛15天入院。患儿持续头痛、阵发性加剧,起病第9天出现左面部与上下肢阵发性抽搐,偶有癫痫大发作。无发热,无中耳炎史。检查:极度消瘦,体温正常,头皮及五官等未发现炎症灶。双肺可闻湿性罗音;意识朦胧,躁动,无脑膜刺激征,瞳孔右5mm,左3mm,右侧对光反应迟钝,双视乳头无水肿,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上肢肌力0~1级,左下肢2级,肌张力均低,腱反射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一例少突神经胶质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共存。现摘要报告如下。患者25岁,男性,1971年曾患过布鲁氏杆菌病。此后,出现间隙性头痛。1983年头痛加剧,入院前两周伴呕吐。检查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余无异常。CT扫描显示右额区有广泛的线状与点状钙化,伴有明显的水肿与中线结构移位。用对比剂泛影葡胺50ml之后,稍有增强。术前患者曾有一次癫痫大发作。采用右额开颅术。见额中回以上的脑皮层呈黄色,从皮层下囊肿抽得草黄色液体10ml。皮层下肿瘤带灰色,靠近囊肿的部分有出血。其前方血管充  相似文献   
8.
颅外椎动脉瘤罕见,文献报道很少。本文报告一例。20岁士兵,因颈部左后外方有一搏动性肿块1月入院。入院前3月,患者颈部弹片伤,由于大出血而于后送中心结扎了左颈动脉。疑为左椎动脉创伤性动脉瘤。行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C_2水平有一巨大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通过开放的后交通动脉得到充盈。血管造影发现半圆形块物并提示有左颈动脉闭塞。用自体静脉移植重建椎动脉。作颈部超过1/3的左后正中旁切口,分离椎动脉远端,磨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10例垂体瘤复发的33例诊疗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CT与手术所见,将复发肿瘤分为鞍内型、视交叉受压型、三脑室底受压型与下丘脑受压型,其中以三脑室底受压型最多。22例为激素静止性腺瘤,11例为激素活跃性肿瘤。有13例垂体瘤复发者用双侧平行相对野5.7Mev直线加速器局部照射。每日照射量2.5Gy,总量50Gy,每周4次,每次2.5Gy。结果:第一次手术8例经蝶入路,23例开颅。经蝶手术后首次复发期为21~69月(平均43月),经颅手术复发者为6~330月(平均78月)。复发者再手术的入路全是经颅。二次复发者10例,三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方法进行开放式平行对照实验,选择颅脑损伤后24h以内入院的无复合伤的单纯t—SAH患者20例,接受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以未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同类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不同时间静脉血浆中神经肽Y(NPY)水平、头部CT、临床症状等生理及神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在伤后24hNPY水平即开始增高,7d左右达到峰值;引流组亦有类似表达,但NPY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头部CT显示积血消散更快,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缩短。结论t—SAH患者早期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有助于降低NPY水平,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