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最佳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表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培养表皮细胞;分别以胰蛋白酶和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有血清培养法和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并以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 (1)表皮细胞以分散分离可量在多数基底细胞,且成纤维细胞污染少,而胰蛋白酶得到的表皮细胞少,且混杂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2)组织块法可观察到表皮细胞生长,但成纤维细胞污染严重,且不易得到成片生长的表皮。(3)有血清培养法表皮细胞需在3T3细胞的滋养层上生长,存在3T3细胞污染的可能。(4)无血清培养方法简便易行,更有利于表皮细胞的生长。结论 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培养表皮细胞条件的最终确定,为进行相关的研究,尤其是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大鼠(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m)、膜电流(I)、电流密度(pA/pF)及I-V曲线,并与正常SD大鼠进行比较。观察盐酸埃他卡林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钾通道的影响。方法:SD大鼠,置于常压缺氧(10%O2)舱内,每天6 h,每周6 d,持续4周,使之平均肺动脉压升高,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用全细胞记录(whole cell recording)技术记录细胞钾电流、膜电容并计算电流密度。结果: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m值、细胞膜钾电流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SD大鼠(P<0.05);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电流密度值显著低于正常血压大鼠(P<0.05)。与正常SD大鼠比较,PHR钾电流I-V曲线下移。盐酸埃他卡林在10 μmol·L-1浓度下,可显著增强正常血压SD大鼠及PHR动脉平滑肌钾电流(P<0.05)。结论: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膜电容、膜钾电流比正常血压SD大鼠高;钾电流密度比正常血压SD大鼠低,I-V曲线下移。盐酸埃他卡林对正常血压大鼠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钾电流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术后感染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调查通过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背根神经节作为痛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在痛觉的外周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背根神经节中特有的或者主要在背根神经表达的受体、离子通道的认识,对于阐明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感觉神经元特有的Nav1.8通道,主要在背根神经节表达的Nav1.7,Nav1.9,TRPV1,TRPA1,TRPM8通道及P2X3受体的分布、生理特点及在疼痛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浓度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诱发电流的作用,以探讨罗哌卡因神经毒性低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并培养,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谷氨酸诱发电流,并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谷氨酸电流的影响。结果:谷氨酸(100μmol.L-1)可在海马神经元细胞上诱发出一内向电流,并且此电流可被非N-甲基-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DNQX所阻断;布比卡因(10、50、100μmol.L-1)和罗哌卡因(10、50、100μmol.L-1)均可使海马神经元细胞的谷氨酸诱发电流明显降低;罗哌卡因高浓度(501、00μmol.L-1)时对谷氨酸诱发电流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布比卡因高浓度时。结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谷氨酸诱发电流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罗哌卡因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6.
气管内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气管内肿瘤切除与气道重建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20例行气管内肿瘤切除与气道重建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分析.根据肿瘤部位(上、中、下段)、大小和气管阻塞程度决定麻醉和气道处理.结果全组无一例麻醉意外.术中有2例小儿未行气管插管,3例(15.0%)出现SpO2<90%,经多次吸痰、鼓肺后,SpO2回升至95%以上.术毕3例通气良好,SpO2 95%,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2例带"T"形管,其余12例留置气管导管返胸外监护室,于24 h内拔除气管导管;1例患者术毕自主呼吸SpO2<90%,留置气管导管入ICU,呼吸机辅助呼吸,16 h后脱机,48 h后拔除气管导管.结论气管内肿瘤切除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气管阻塞程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而定,镇痛健忘慢诱导是比较安全的诱导方式.术中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既要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又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并观察电压依赖性钠通道Nav1.8在其背根神经节(DRG)的表达,以探讨Nav1.8在癌症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在雌性SD大鼠左胫骨内注射Walker256细胞(103/μl、104/μl、105/μl)后1、3、5、7、10、14天观察机械痛敏阈值和CO2激光热痛敏阈值的变化,与对照组大鼠进行比较,分析癌痛组大鼠出现痛阈降低的时间.于接种细胞后14天取双侧胫骨做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RT-PCR检测癌痛组及对照组大鼠L5~L6DRG Nav1.8基因的表达.结果 所有接种Walker256细胞的大鼠均可见胫骨内实质性肿瘤的膨胀性生长和严重的骨质重构.各癌痛组大鼠分别于第7~14天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行为学改变,其左侧(癌痛侧)DRG Nav1.8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对侧的表达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胫骨内注射Walker256细胞的大鼠在产生浸润性生长的骨肿瘤同时,可伴进行性的痛觉过敏,是骨转移瘤相关疼痛研究可靠的动物模型.Nav1.8基因在骨癌痛模型大鼠DRG中的表达水平上调,提示该通道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镇痛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有关异丙酚是否有镇痛作用,其研究结果因方法不同而异[1,2]。亚睡眠剂量的异丙酚对CO2激光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呈剂量相关[3]。本研究旨在探讨异丙酚镇痛作用的机理是否与GABAA受体、阿片受体有关。资料和方法NIH小鼠165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g,随机分为11组,每组15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ml·kg-1或异丙酚10mg·kg-1;GABAA受体拮抗剂组,注射异丙酚10mg·kg-115分钟前,分别注射印防己毒素0.5、1.0、2.0mg·kg-1和荷包牡丹碱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脑电互近似熵(C-ApEn)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于左右顶叶(Ⅰ组)、额叶(Ⅱ组)和枕叶(Ⅲ组)埋置硬膜外电极,连续监测自发腩电.于大鼠清醒状态下连续记录20 min脑电图,取最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并记为基础值;然后静脉输注异丙酚,初始输注速率为400μg·kg~(-1)·min~(-1),每次递增100 μg·kg~(-1)·min~(-1),直至900μg·kg~(-1)·min~(-1),每个速率持续输注10 min,取最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两侧脑半球的C-ApEn.于埋置电极前1周时测定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大鼠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消失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异丙酚500~600μg·kg~(-1)·min~(-1)时翻正反射消失,800~900 μg·kg~(-1)·min~(-1)时夹尾反射消失.各组给予异丙酚后的C-ApEn均低于清醒状态时,且随异丙酚剂量的增加C-ApEn逐渐降低(P<0.05).结论 异丙酚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的信息交流和联系.C-ApEn是与异丙酚麻醉效应相关的敏感的非线性腩电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s)移植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Nav1.8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4组,每组5只,即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APA组,CCI模型后7 d,蛛网膜下腔移植500~600个APA空囊;APA-BCCs组,CCI模型后7 d蛛网膜下腔移植5×106个APA微囊化BCCs.测定各组移植前和移植后7d的触诱发痛阈值(g)和CO2激光刺激痛阈值(ms).移植后7 d行为学测定后取DRG冰冻切片,按照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DRG中Nav1.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组和APA组大鼠L4和L5 DRG Nav1.8杂交信号较C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PA-BCCs组扎侧触诱发痛阈值和CO2痛阈值高于CCI组和APA组结扎侧(P<0.01),同时DRG中Nav1.8杂交信号较CCI组和APA组明显升高(P<0.01),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可使CCI大鼠DRG中表达量下降的Nav1.8 mRNA恢复正常表达,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的镇痛作用和促进DRG中Nav1.8 mRNA表达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