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病例1,男,34岁,以"突发双下肢无力2h"入院。入院前2h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无任何疼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3/73 mmHg,神志清楚,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双侧L_1以下感觉消失,无其他阳性体征。于入院后半小时死亡。尸检发现其死因为主动脉根部夹层破裂引起的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功能障碍。突发性截瘫的原因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所致的急性脊髓缺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1岁,家庭主妇,因"头痛、呕吐40d,加重伴行走不稳20d,,人院.既往:体健,无鸽子接触史.入院前40d出现额部阵发性跳痛、胀痛,重时有恶心、呕吐,初止痛处理有效,后渐无效,入院前20d呈额部持续性闷胀痛,频繁呕吐,出现行走不稳.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总结了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本院住院的颈内动脉(ICA)系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6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病例 患者,女,41岁,家庭主妇,因“头痛、呕吐40d,加重伴行走不稳20d”入院。既往体健,无鸽子接触史。入院前40d出现前额部阵发性跳痛、胀痛,重时有恶心、  相似文献   
5.
神经梅毒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厦门地区2000年~2004年9月收治的17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结果17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59岁。其中脑实质梅毒15例,脑膜血管梅毒1例,脑脊膜梅毒1例。结论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应引起重视。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精神行为异常、抽搐等应高度警惕。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同时注意预防吉海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癫痫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的癫痫放电。在常规脑电图的描记中,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不高,据报道在30%~50%,诱发试验可以提高癫痫波的检出率,禁睡后睡眠脑电图可使80%以上癫痫患者诱发出癫痫波[1]。笔者对33例临床确诊为癫痫而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增进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例临床病例,附1例手术和病理所见。结合文献中222例报道,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行性的双下肢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脊髓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有特征性表现。结论对急性、亚急性病程的脊髓病变患者的MRI图像认真分析,并进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有利于早期确诊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于1933年被命名,1944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一男孩脑脊液中被检测到。该寄生虫引起的人类神经系统感染被确认为是东南亚、欧洲及我国嗜酸性细胞脑膜炎的主要病因,但有关该寄生虫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和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例LSM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肌肉病理资料。结果 LSM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以近端肌无力为主,伴肌萎缩;发作期血清肌酶轻、中度升高,血脂升高或正常,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为I型纤维受累重,肌纤维内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或缺损(脂质颗粒),线粒体受压变形;对激素治疗反应好。结论临床表现和肌酶检查对LSM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依靠肌肉病理活检,早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导致的截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例截瘫为仅有症状的无痛性急性主动脉夹层,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的文献。结果:3%~5%的主动脉夹层病人合并截瘫,无痛性截瘫更为少见。截瘫大部分发生在下胸段及腰段,而发生在T4(一般认为的分水岭区)则少见。结论:主动脉夹层表现为无疼痛,而以截瘫为仅有的症状是非常少见的。截瘫发生在下胸段及腰段是因该部位脊髓前动脉侧支少,对Adam kiewicz动脉的依赖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