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神经内镜组)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2例(常规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1±1.2)小时],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4.1±2.1)小时](P0.01)。平均失血量神经内镜组为(52.5±11.3)ml,常规手术组为(458.2±18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5,P0.01)。神经内镜组颅内血肿平均清除率[(94.8±5.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81.2±18.8)%](P0.05)。依据ADL分级法,神经内镜组预后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切口小,骨窗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MRI特点及其侵袭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关系.方法 分析2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MRI的特点,其中19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垂体腺瘤中MMP-2和MMP-9表达并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1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MMP-2和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7%(14/19)、63.2%(12/19),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其表达阳性率均为16.7%(1/6),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MP-2和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5).结论 术前可根据MRI特点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MMP-2、MMP-9可能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MMP-2、MMP-9、TIMP-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抑制物TIMP-1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了19例侵袭性垂体瘤,6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MMP-2、MMP-9、TIMP-1的表达,分析了这3个指标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MMP-2、MMP-9的表达在侵袭性垂体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组(P<0.05).TIMP-1的表达在侵袭性垂体瘤组中有增加的趋势,但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垂体瘤的侵袭性生物行为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气管切开联合经皮胃镜下空肠造瘘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经皮胃镜下空肠造瘘术治疗的脑干出血临床资料。结果 17例随访6个月,30 d内无死亡;6个月GOS评分2分1例,3分5例,4分9例,5分2例;2例失访。结论 血肿量为5~10 ml的重型脑干出血早期行气管切开和经皮胃镜下空肠造瘘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中B超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术中B超检查,根据B超检查结果,在B超引导下清除颅内血肿及挫伤组织,并与术前、术后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术中B超对于术野表浅组织脑挫裂伤全部发现;对于术前存在的颅内血肿术中B超可清晰显示,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血肿变大10例,全部在B超引导下清除;术后CT复查示术中B超所见的血肿基本清除,残存脑内或远处脑挫裂伤灶11例,局部或远处残存或新发血肿5例。结论 术中B超检查结果与术前、术后CT符合率高,颅脑损伤术中运用B超可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的39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资料。结果 血肿大部分清除(>1/2)21例,部分清除(<1/2)11例,无减少或增大7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5.4%,其中4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12月,失访6例,按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11例,3分13例,1分3例。结论 高原地区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死亡原因主要为再出血,感染发生率低,微创钻孔吸引锥颅血肿引流术是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和APACHEⅡ评分对脑损伤预后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心肺复苏后患者31例,其中预后不良组18例,预后良好组13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渗透压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P<0.05),而预后良好组则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渗透压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浆渗透压异常率为15.38%,预后不良组血浆渗透压异常率为66.67%(P<0.05)。血浆渗透压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75,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35。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浆渗透压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APACHE Ⅱ评分增大,预示脑功能预后不良,二者可以用来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冲吸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6例。结果 76 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血肿清除满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神经内镜下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1对象与方法2004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骨钻孔治疗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4例,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1岁。头颅CT显示:血肿均位于单侧并呈分隔状,等密度14例,低密度21例,混杂密度29例;中线移位5mm15例,≥5mm4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