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英  王梦洪 《江西医药》2007,42(7):661-663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然而多种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性心肌病变等,都与心肌纤维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5年5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1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病人均有脊髓后索受累,其中8例(72.7%)伴脊髓锥体束受累,5例(45.5%)伴脊髓丘脑束受累,8例(72.7%)伴周围神经受累,3例(27.3%)伴自主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72.7%(8/11)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MA).66.7% (4/6)血清维生素B12(VitB12)水平降低.100%(7/7)患者肌电图有异常改变.66.7%(6/9)的患者脊髓MRI发现后索和(或)侧索特异性改变,主要位于上颈部段及中胸段脊髓.所有患者经甲钴胺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SCD除可累及脊髓后索,侧索中锥体束,周围神经外,还可累及侧索中脊髓丘脑束及自主神经系统.维生素B12缺乏是SCD的主要病因.应用维生素B12是治疗SCD的关键.早期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①造模组(M组)16只,采用0.05%ISO(5mg·kg-1.d-1×10d)皮下注射制作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②早期干预组(Pa组)12只,造模同时给予葛根素(100mg·kg-1.d-1)腹腔注射56d;③后期治疗组(Pp组)12只,造模10d后给予葛根素腹腔注射46d;④对照组(C组)8只。对各组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进行VG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测算胶原容积积分(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和CTGF蛋白含量,RT-PCR检测CTGF mRNA水平。结果:Pa组、Pp组和M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CVF、心肌组织羟脯氨酸浓度和CTGF均较C组明显增加(P<0.01);Pa组和Pp组的左心重量指数、CVF、心肌组织羟脯氨酸浓度和CTGF均较M组明显减少(P<0.01),Pa组减少更明显。结论:葛根素减少胶原沉积,从而减轻和延缓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早期干预效果更明显,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TGF的过度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及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粘附实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体质量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及体能恢复;免疫荧光法检测Brdu标记的BMSC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Ki-67、Nogo-A、NSE、GFAP、SYN及VEGF的阳性细胞;Bielshowsky's-Luxol Fast Blue 双染检测大脑内神经纤维的增生情况.结果 BMSCs低表达CD34、CD45和CD11b,中表达CD106,高表达CD90、CD29.BMSC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行为学功能(粘附实验和mNSS评分)显著好转(P<0.05);梗死侧脑组织SYN、Ki-67、GFAP和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Nogo-A显著降低(P<0.05),NSE未见显著变化(P>0.05);梗死侧神经纤维再生增强.结论 立体定向途径移植BMSCs能促进脑梗塞受损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能是通过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突触重建、神经纤维修复和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等机制发挥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入住CCU的16例室速风暴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的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心肌内分别注射BMSCs(BMSCs组)、BMSCs条件培养液(BMSCs-CM组)及生理盐水(NS组)。RT-PCR检测3组心肌组织MMP-2、MMP-9和TIMP-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MMP-2、MMP-9和TIMP-1蛋白,胞浆和胞核内核因子κB(NF-κB)的p65和p50,以及总蛋白中NF-κB抑制物(I-κB)和磷酸化NF-κB抑制物(p-I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和NS组比较,BMSCs组和BMSCs-CM组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而与BMSCs-CM组比较,BMSCs组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胞核中p65和p50蛋白表达,NS组明显多于BMSCs组和BMSCs-CM组(P<0.05);而胞浆中p65和p50蛋白表达,NS组明显少于BMSCs组和BMSCs-CM组(P<0.05)。和BMSCs-CM组比较,BMSCs组胞核中p65和p5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胞浆中p65和p50蛋白表达,BMSCs组明显少于BMSCs-CM组(P<0.05)。NS组心肌组织总蛋白中p-IκB/IκB最高,明显多于BMSCs组和BMSCs-CM组(P<0.05),BMSCs组最低(P<0.05)。结论:BMSCs及其在缺氧条件下的培养液均可通过改变NF-κB的抑制蛋白IκB的活性,从而改变心衰心肌细胞胞核中NF-κB含量,影响有关基因的转录,使得MMPs水平升高和TIMPs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采用ISO[5 mg/(kg·d)×14 d]皮下注射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给予葛根素100 mg/(kg· d)腹腔注射或卡托普利100 mg/(kg·d)灌胃,实验共8周.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8只;葛根素组8只;卡托普利组8只;葛根素+卡托普利组8只.实验末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取左室心肌组织进行VG染色,分别测算胶原容积积分,取左室游离壁心肌组织检测羟脯氨酸浓度,RT-PCR检测TGF-β1 mRNA水平和Western Blot测定TGF-β1蛋白,测定血浆Ang-Ⅱ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和卡托普利均改善大鼠左室收缩功能(LVEF%,FS%,P< 0.01),减少左心室质量指数(P<0.01)及羟脯氨酸浓度(P<0.01),减少左室心肌组织TGF-β1(P< 0.05),降低血浆Ang-Ⅱ浓度(P<0.01).以葛根素+卡托普利最显著(P<0.01).结论:葛根素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抑制左室心肌组织中TGF-β1表达和降低血浆Ang-Ⅱ,葛根素与卡托普利合用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急性脑梗死及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对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1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和9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数量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明显减少(均P〈0.01),脑梗死组EPC数量较危险因素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8)。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均与收缩压、舒张压、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龄、TG水平无关(均P〉0.05);循环EPC数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循环EPC数量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其数量减少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脑梗死可能会有限增加EPC的动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不同气温条件下,合并有高血压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6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起病前7 d的平均气温分3组,(1)低温组(平均气温<15℃)(n=99)。(2)常温组(平均气温15~28℃)(n=70)中。(3)高温组(平均气温>28℃)(n=91)入院后每8小时监测血压1次共10d。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用病程第14天的NIHSS评估。SBP、DBP、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低温组和常温组患者病程第2天到第5天的MAP、SBP、DBP与其近期预后负相关,其中第3天MAP、SBP、DBP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均P<0.01)。而高温组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近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痛患者急性期第2天到第5天的血压与近期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