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多点成形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自研的便携式数字化人工颅骨塑形系统设计制作钛网修复体。2007-07~2008-03共10例手术后颅骨缺损病人接受该方法修补术,修复体的设计与制作均由手术医生在术前完成。结果全组均获得成功,修复体与缺损区完全吻合,术后塑形满意度达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医生参与修复体的设计制作有助于更完美的恢复病人容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且术中深部电极探查出海马异常放电的18例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切口开颅经颞中回皮层入路行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治疗,18例患者均取得了占位病灶的肉眼全切,采用Engel分级量表评价癫痫控制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年.术后Engel分级Ⅰ级13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2例出现对侧1/4象限盲;3例出现近期记忆功能较术前下降,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持久并发症.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病侧海马异常放电的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2000年1月-2003年1月应用降纤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分析如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取120例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60例(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60例(对照组),治疗组中男50例,女lO例,年龄42-69岁,平均62.3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次全排空术。观察术后引流管位置、再出血率、血肿清除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引流管定位准确、无再出血病例、置管引流时间平均3.13天、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ADL评分Ⅰ、Ⅱ、Ⅲ级)为85.19%。结论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创伤小、并发症少、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6例肝硬化巨脾患者切脾主前、术手两周、术手半年、一年分别抽取周围静脉血测定IgG,IgA,IgM,C3,C4,TNF,sIL-2R,CD3^+,CD4^+,CD8^+,CD4^+/CD8^+,用F检验作出显著性测定。结果:IgG,IgA,IgM,C3,C4,TNF,sIL-2R,CD8^+切脾差异均无意义(P〉0.05),CD3^+,CD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清除血肿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对比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15例 与延迟血肿清除术81例死亡率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 超早期手术组与延迟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超早期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点成型技术研制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探讨其初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28例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补术。4例切除颅骨病变后行一期修补,其余为去骨瓣减压术后1.5~22个月行二期修补。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编制应用程序,以颅骨缺损区的对称部位作为参照,结合补片植入方式和头皮厚度设计植入物曲面。计算机输出各单元高度,在无模多点成型器完成初级模型和钛网修复体的塑形。结果术中显示修复体初级模型与颅骨缺损区均完全吻合。术后头颅外形恢复正常,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全组病例阳光暴晒手术部位,均不有同程度的热胀感,3例自诉影响工作与生活;4例切口间断有轻微刺痛感,均作对症处理,其中1例于术后半年有一枚螺钉松动并导致翅边,但修复体无松动;3例发生钛板外露,均经换药后行转移皮瓣治愈。全组术后无皮下积液、修复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可缩短颅骨修复体制作的准备时间,节约费用,塑形完美,能更好地满足手术者对补片的设计要求,但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保守组单纯保守治疗,予控制血压、降颅压、抗脑水肿等。微创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行颅内血肿穿刺加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病死率低于保守组(P<0.05);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微创组有效率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