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侧外伤性额叶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结果术后CT复查示血肿消失11例,少量血肿残留1例.1周后复查血肿消失。随访12例,时间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微小动脉瘤(共35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栓塞加支架辅助治疗3例。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28个,瘤颈残留7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8例。30例病人术后3个月复查DSA,残颈无增大表现而继续临床观察。随访34例,时间12个月,完全康复30例,遗留轻微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对于已破裂的微小动脉瘤,在血管内介人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技巧,预防出血及缺血性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层皮瓣组皮瓣分离时间(25.30±3.39)min,较双层皮瓣组(31.22±3.61)min明显缩短,术后晚期颞肌萎缩程度(6.81±1.61)cm3较双层皮瓣组(8.59±2.06)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皮瓣组骨瓣成型时间(30.00±2.51)min,较单层皮瓣组(41.22±3.61)min明显缩短,开颅术总时间(61.22±3.38)min,较单层皮瓣组(67.2±4.25)min明显减少,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7.87±1.79)cm3,明显较单层皮瓣组(17.37±4.90)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神经额支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单层皮瓣法皮瓣分离时间较短,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较轻;双层皮瓣组开颅总时间明显缩短,对颞肌直接损伤小,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两种方法在面神经额支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I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I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 结论 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诊断明确,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暴露病灶并全切。1例颞底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在导航精准指引下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未损伤静脉畸形。术前癫痫发作9例,术后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逐渐停药癫痫未复发。3例术前合并出血的患者术后未再发生出血。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且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指引下的"锁孔"入路手术能精准暴露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切除完整、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02—2016-01间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将同期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脑出血率及临床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再发脑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01—2016-12间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共13例,其中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3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0例,必要时进行球囊扩张血管狭窄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时取栓效果、疗效,总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及复查头颅CT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1例,再通率为92%。术后复查CT显示无脑出血病例,较大面积脑干梗死5例。良好功能恢复(MRS评分0~2分)6例,中度残疾(MRS评分3分)2例,严重功能障碍(MRS评分4~5分)3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再通率高,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微弹簧圈在48 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21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5例,行球囊辅助成形微弹簧圈栓塞术,术毕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结果 栓塞21例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填塞>90% 16例,填塞80%~90% 5例.19例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