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按FMA运动功能评价,2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6个月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2组GOS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川芎嗪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脑血管扩张药川芎嗪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比法 ,设计观察组和对照组 ,统计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 ,观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次数及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 3 0 6例 ,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5 5例 ,占 18 0 % ,对照组 3 10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113例 ,占 3 6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观察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次数及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 早期应用脑血管扩张药 ,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出血次数 ,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缺氧改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6年6月~1998年12月,对18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早期即采用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经临床观察分析表明,该治疗对术后缺氧有显著改善,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年龄45岁。GCS评分3~5分10例,6~8分8例。硬膜外血肿并脑挫伤3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伤8例,混合血肿并肋骨骨折3例,广泛脑挫伤并外伤性湿肺3例,混合血肿并脑挫伤、脾破裂1例。一侧脑疝形成8例,双侧脑疝形成4例,术前无脑疝6例。12 方法 上述病例术后不拔除气管插管于ICU监护,急查血气分析,患者入ICU后…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的脑缺氧损害 ,是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早期提高血氧含量是治疗改善脑缺氧的重要措施。我们自 1998年 1月始 ,对重型颅脑伤术后病人结束后即采用PEEP及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 ,治疗 48例 ,经血气分析对比 ,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弥散 ,提高PaO2(动脉血氧分压 ) ,SjvO2 (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 >5 0 % ,改善低氧血症 ,及时有效纠正脑缺氧 ,减轻脑水肿 ,明显降低了重型颅脑伤术后的重残和死亡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48例 ,男 32例 ,女 16例。年龄 8~ 6 2…  相似文献   
5.
<正> 1997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395例急性闭合型重型颅脑损伤,本文以GCS评分≤8分为重型标准,并以出院时状态判定疗效。临床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37例,女58例,男:女为5.8:1;年龄2~72岁,平均年龄32.6岁;致伤原因:车祸240例,坠落伤85例,其他70例。1.2 损伤类型 均为闭合型颅脑损伤,手术组327例,非手术组68例。其中手术组硬膜外血肿108例,硬膜外、下混合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132例,脑内血肿并脑挫伤61例,后颅窝血肿3例,脑内血肿并血管畸形3例。1.3 入院时临床表现 ①脑疝形成:双侧瞳孔散大63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41例微创钻颅碎吸术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选取7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1例采用微创钻颅碎吸术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比分析微创钻颅碎吸术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危急,适应证患者的微创钻颅碎吸术联合中药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减小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治疗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书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77+79-77,7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严重前颅窝底骨折致口鼻大出血致休克采用边抗休克边手术的有效性分析。方法 :采用一侧下颌骨锯断 ,骨蜡颅底止血 ,或经鼻咽镜颅底止血 ,再加口内、鼻、咽后壁紧塞法治疗 6例严重前颅窝底骨折口鼻大出血病人 ,均抢救成功 ,无出现颅内感染现象。结果 :三天后拔出填塞物 ,大出血均已停止 ,1例有少量淡血性脑脊液鼻漏超过一个月 ,予行硬膜修补术。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骨蜡止血加口内、鼻咽后壁紧塞法治疗严重前颅窝底骨折致口鼻大出血 ,行之有效 ,方法简单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的治疗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59例,均于伤后10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5~7d,同时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定期头颅CT扫描。对照组57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7℃,其它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半个月后评估脑水肿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降低、脑水肿的CT改变及血糖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后亚低温组治愈31例,占53%,死亡15例,占25%。对照组治愈23例,占40%,死亡26例,占46%,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脑保护作 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病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血浆黏度及临床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5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19±1.52)分、(7.21±1.3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4、6.497,P<0.05)。观察组治疗1周、治疗5周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21.09±2.61)分、(28.17±3.2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9、2.676,P<0.05)。观察组治疗5 d后血浆黏度(1.85±0.21)mPa·s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8,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结局(1.58±0.41)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6,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