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LAIR序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场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脑外伤患者同时行常规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FLAIR及CT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LAIR像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5例,未检出5例;T1WI检出12例,未检出48例;T2WI均未检出.结论 FLAIR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高于常规T1WI及T2WI.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年龄走低的趋势来越明显,近2年我院脑卒中住院患者中年龄≤60岁者共34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42例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部分病例行DSA证实血管病变。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年龄走低的趋势来越明显,近2年我院脑卒中住院患者中年龄≤60岁者共34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6-05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诊的9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CD3~+、CD4~+、CD8~+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缓解时间患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氨甲喋呤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总有效率68%。结论鞘内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多发性硬化,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廉价、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B1及B12。治疗组在常规肌内注射基础上,静滴注射用灯盏花素;对照组在常规肌内注射基础上,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组用药均为1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监测不良反应。所得结果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H-B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及28 d的H-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8 d的H-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的H-B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7 d的H-B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8 d的H-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CT对SAH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纳洛酮治疗后对改良简易心理状况检查(MMSE)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的变化。方法将67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5周分别进行MMSE及MBI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后MMSE评分对照组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周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可显著提高MMSE评分,疗效可靠,作用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临床常规指标建立出血性脑卒中(ICH)近期死亡模型,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登记2012-02—12收治的278例首发ICH患者,随访发病后30d内死亡情况。结果 (1)30d内共死亡61例,累计生存率78.1%(95%CI:73.2%~85.6%)。(2)死亡组年龄、入院时收缩压(SBP)、应激血糖(PG)、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和出血量大于存活组,脑干部位出血和脑中线结构偏移的构成比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3)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NIHSS评分(RR=1.122)、GCS评分(RR=0.571)、出血量(RR=1.016)和脑中线结构偏移(RR=1.77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死亡风险模型:h(t,X)/h0(t)=Exp(0.115NIHSS评分-0.560GCS评分+0.016出血量+0.574脑中线结构偏移)。(4)模型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7~0.905),与随机面积0.5比较,P=0.000。预测死亡的敏感度80.33%,特异度81.11%,假阴性19.67%,假阳性18.89%,总体一致率80.94%。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和脑中线结构偏移是ICH患者30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以此构建的死亡风险模型为ICH患者近期预后评估提供了中等强度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