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将全院软式内镜集中至内镜诊治中心统一清洗消毒,探讨同质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健全制度流程,全院集中培训,将7个科室的17条软式内镜在内镜诊治中心进行规范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内镜使用科室则做好预处理、转运、交接和储存工作,比较同质化清洗消毒管理前后6个月清洗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操作规范率、投入成本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同质化清洗消毒管理后,清洗消毒合格率由93.7%上升至100%,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率由78.4%上升至93.9%,人力及设备投入成本大幅降低。结论软式内镜集中清洗消毒同质化管理对于提升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作用显著,且还可提升质量控制的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针对当前疫情可能长期客观存在的严峻形势,运用建筑科技赋能医院“平”“战”转换理念,侧重“平战结合”角度,从空间分区、空气净化方式选择、人员动线划分、信息系统前瞻性设计四个方面,探讨介入手术室建筑布局设计、使用及常态化管理。呼吁国家层面权威机构尽快出台介入手术室相关建筑设计规范与管理标准,以利实现平时高效运用,战时迅速应急启用,为未来介入手术室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厦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膝关节外伤惠者进行普通X线MSCT检查,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显示技术(VR)观察骨折细节。结果:2例隐匿骨折和17例复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及关节面塌陷的程度与面积。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为膝关节骨折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最为常见的外伤性跟腱损伤的病例,探讨MRI检查对跟腱损伤的诊断及分度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CT增强扫描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期间,需要接受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20例,均在一次给药的情况下,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对照组患者20例,全部先接受CT检查,之后再接受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质量,以及检验过程中患者的痛苦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获得影像资料,且所得影像资料的均质量完好,不过相比之下,试验组患者的检查过程更加简洁,患者所受的痛苦更少。结论将CT增强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同时应用具有良好的诊断结果,且患者痛苦较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5例,分析其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有关资料。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小弯侧3例,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肿瘤直径最小的2 cm,最大的8 cm,平均(4.8±1.7)cm;肿瘤向腔外生长2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5例肿瘤均为良性,且均未发生出血及钙化现象;5例肿瘤均为持续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且经过手术治疗之后,5例患者的肿瘤均成功切除,跟踪随访3年,4例患者存活,且预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因患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可以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加上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胃神经鞘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分级梯队管理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日至3月24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中采用分级梯队管理模式,即成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领导小组、组建五级梯队人力资源应急库、借助临床决策系统(BI)中开发的实时护患比掌握人力状况、依据影响因素启动不同梯队人力资源应急库、优化重组院内和院区间人力资源调配流程等。结果:疫情期间患者零交叉感染、零漏诊,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零感染。结论:分级梯队管理模式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中能做到人岗匹配,有效保证防疫救治质量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管理的效能,对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为该病临床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经分析发现,4例患者MRI影像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基本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T2FLAIR呈现为高信号。而DWI则主要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患者临床CT表现:其双侧大脑后循环供血区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区。结论临床应用MRI及CT检查可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3D延迟增强MR成像(d GEMRIC)来检测软骨内成分变化,同时探讨d GEMRIC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中退变软骨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经X线片证实为髋关节发育不良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共70个髋关节。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其疼痛情况,并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及3D-d GEMRIC检查。于X线片上测量其外侧中心-边缘角,然后再结合X线片及MRI对患者髋关节进行骨性关节炎(OA)Toniss分级。早期OA组为:Toniss 1级;正常组:患者无疼痛且Toniss为0级。本次研究采用MR扫描仪来完成髋关节3D-d GEMRIC数据采集,并进行放射状重组,选取患者髋关节6个位置来测量其软骨d GEMRIC指数。结果 Toniss0级d GEMRIC指数平均为(579.6±25.6)ms,Toniss 1级平均为(500.2±18.9)ms,Toniss2级平均为(438.9±17.6)ms;Toniss 2级明显低于Toniss 1级,P<0.05;而Toniss1级明显低于Toniss 0级,P<0.05。早期OA组中,其前部和前上部及上前部、上部软骨d GEMRIC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中,患者关节上前部d GEMRIC指数明显低于上部区域,P<0.05;早期OA组中,除前上部外,上前部d GEMRIC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区域,P<0.05。结论检测d GEMRIC可有利于临床诊断髋关节发育中退变软骨病变及分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纵膈畸胎瘤患者53例,收集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囊性畸胎瘤者22例(41.50%),良性实质性畸胎瘤者21例(39.62%),恶性畸胎瘤者10例(18.86%);CT平扫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5.47%(40/53)、56.60%(30/53),CT增强分别为100%(53/53)、96.22%(51/53),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畸胎瘤例均为良性病变,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水样密度,壁薄完整,边缘光滑,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薄壁及瘤体内分隔明显强化,瘤体内未见明显强化;良性实质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瘤体包膜完整,瘤体内可见浅分叶,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瘤体实质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纵膈恶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瘤体内未见钙化影,CT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病变区域呈现不均匀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纵膈畸胎瘤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