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8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垂体腺瘤术后电解质紊乱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垂体腺瘤发病率约为人口总数的1/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垂体分泌激素种类多,因此垂体瘤引起内分泌失调较常见,垂体瘤术后电解质紊乱亦较常见,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得当,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现对我院1999~2005年303例垂体腺瘤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预防及减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促进并发症的恢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时机与脑水肿范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并行钻孔引流治疗的患者86例,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12 h组(40例)和>12 h组(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1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12 h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优于>1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水肿范围比较:<12 h组的脑水肿范围明显小于>1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12 h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2 h进行手术,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而且能缩小脑水肿范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包括1例不典型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者19例,位于第四脑室者7例,位于第三脑室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术后5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3.2年,21例治愈,4例复发,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MRI常呈颗粒状混杂信号且浸泡于脑脊液中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目前其首选治疗措施;放射治疗是未全切除者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的治疗经验,通过方法改进,减少再出血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水平。方法将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使用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观察组69例,使用改良步骤和改良工具,放置硅胶管,分别对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外引流治疗,并对患者的进步率、显著进步率、治愈率、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和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骤和工具的改良能减少再出血几率是发生,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微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浅静脉吻合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15具(30侧)经血管内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经开颅取出整个大脑,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大脑浅静脉吻合静脉形态。结果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是大脑浅静脉的主要吻合静脉,它们都与大脑中浅静脉相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脑半球吻合静脉都发达。Trolard静脉左侧半球缺如4例,右侧半球缺如9例。Labbe静脉左侧半球缺如4例,右侧半球缺如3例。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熟练掌握吻合静脉的显微解剖对判断术中静脉损伤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静脉能保留的应尽可能保留。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不良的预后[1,2],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干预,均不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外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包括开颅、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溶解术、内镜血肿抽吸溶解术、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脑室引流术和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9.
颅内镜像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多发动脉瘤,其治疗有其特殊性。镜像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术者的经验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术前准确地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总的原则是破裂的或者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应采取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术前病情重,应一期先处理责任动脉瘤,二期再治疗对侧;如果不能判断哪个是责任动脉瘤,就应一期治疗所有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