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1.
患儿男,出生5天,躯干四肢发疹2天,于2天前不明诱因在躯干四肢皮肤起红色斑丘疹、丘疹,哭闹。以后皮疹逐渐增多、变大,带有少量白色鳞屑,未治疗。患儿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体重3kg、Apgar评分法:1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刘仁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小儿女阴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手段.方法应用PCR-DNA对小儿女阴及尿道口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衣原体(Ct)及淋球进行检测,同时观察三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找出临床特征,以利基层医疗单位诊断治疗.结果UU、Ct主要临床特征为尿道口分泌物增多,无色,外阴痒感,但无阴道炎表现.淋菌感染者分泌物黄色或脓性,有异味或臭味,小阴唇及阴道黏膜充血,临床特征与PCR-DNA检测UU、Ct及淋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18%,97.83%及100%.母UU、Ct及淋菌女阴感染者,其女儿PCR-DNA检出率分别为66.67%,83.33%及45.00%.AR%值分别为97.37%,98.15%及74.81%.小儿有公共浴池洗浴史者,女阴分泌物UU-RCR-DNA阳性为42.86%、Ct为43.33%、淋菌为66.67%,与无公共浴池洗浴史者UU、Ct、淋菌等PCR-DNA检测阳性率间P<0.05.AR%分别为85.29%,98.15%及18.70%.经阿奇毒素治疗10d阴转率,UU为72.50%、Ct为64.71%、淋菌为90.00%.6个月阴转率UU为92.50%、Ct为97.14%、淋菌为90.00%.结论UU、Ct及淋菌PCR检测阳性者与临床特征基本一致,P>0.05.在不具备先进检测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可根据临床特征诊断、筛选、进行治疗,据AR%值推算,如除去母患女阴炎因素,UU、Ct及淋菌女婴女阴炎发病率可分别在原有病率基础上,再下降97.37%,98.15%及94.48%.去除公共浴池洗浴因素,UU、Ct及淋菌女阴炎发病率亦可在原发病基础上分别下降85.29%,98.15%及84.00%.阿奇毒素对UU、Ct及球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斑秃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斑秃患者皮损部位HCMV-DNA,并设正常人对照。旨在发现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斑秃发病的关系。一、临床资料选择1998年8月至2001年8月3年中,就诊于长春市儿童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诊断为斑秃的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48岁。对照组30例,为健康人,年龄及性别与观察组基本一致。两组均未发生过严重感染性疾病。斑秃病期1~15个月。二、实验方法1.标本采集:将斑秃皮损部位以裂解液拭子涂擦后,采用PCR…  相似文献   
4.
小儿女阴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小儿女阴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手段。方法应用PCR-DNA对小儿女阴及尿道口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衣原体(Ct)及淋球进行检测,同时观察三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找出临床特征,以利基层医疗单位诊断治疗。结果UU、Ct主要临床特征为尿道口分泌物增多,无色,外阴痒感,但无阴道炎表现。淋菌感染者分泌物黄色或脓性,有异味或臭味,小阴唇及阴道黏膜充血,临床特征与PCR-DNA检测UU、Ct及淋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18%97.83%及100%。母UU、Ct及淋菌女阴感染者,其女儿PCR-DNA检出率分别为66.67%83.33%及45.00%。AR%值分别为97.37%98.15%及74.81%。小儿有公共浴池洗浴史者,女阴分泌物UU-RCR-DNA阳性为42.86%、Ct为43.33%、淋菌为66.67%,与无公共浴池洗浴史者UU、Ct、淋菌等PCR-DNA检测阳性率间P<0.05。AR%分别为85.29%98.15%及18.70%。经阿奇毒素治疗10d阴转率,UU为72.50%、Ct为64.71%、淋菌为90.00%。6个月阴转率UU为92.50%、Ct为97.14%、淋菌为90.00%。结论UU、Ct及淋菌PCR检测阳性者与临床特征基本一致,P>0.05。在不具备先进检测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可根据临床特征诊断、筛选、进行治疗,据AR%值推算,如除去母患女阴炎因素,UU、Ct及淋菌女婴女阴炎发病率可分别在原有病率基础上,再下降97.37%98.15%及94.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控制激素依赖性皮炎病的发生,分析出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理,并找出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皮肤科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有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78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使用患有激素类药物和使用含有激素类的化妆品是引起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直接原因。结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值得医生关注的常见性皮炎种类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滥用或误用含有激素类的药物和化妆品是有效预防此类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