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患者男,57岁。口腔溃烂、手足及躯干起疹1月余。背部皮损组织病理可见胶样小体,诊断:泛发性扁平苔藓。予NB-UVB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及羟氯喹治疗,8周后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复方黄芩"水膜"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口服氯苯那敏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加曲咪新乳膏治疗;观察组为基础治疗加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评估急性湿疹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 IL-2R)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皮损积分和皮损面积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皮损积分和皮损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瘙痒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瘙痒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NK、IL-2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NK、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5-羟色胺和s IL-2R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5-羟色胺和s IL-2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复方黄芩"水膜"能有效改善急性湿疹患者临床皮损和瘙痒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降低致痒因子5-羟色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玫瑰痤疮严重程度与血清睾酮、雌二醇、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9月诊治的102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0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64例、中度组17例、重度组21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杆菌、肠球菌的拷贝数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玫瑰痤疮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445.34±68.75) ng/L、(294.25±42.97) pmol/L]比较,观察组玫瑰痤疮患者血清睾酮水平[(547.06±75.13)ng/L]升高,雌二醇[(225.28±25.89) pmol/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玫瑰痤疮男性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血清睾酮水平高于对照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玫瑰痤疮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减少,大肠埃希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增多,B/E值降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凉血消疕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龙珠软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皮肤科门诊的183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和龙珠软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凉血消疕汤。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扩张血管直径、血管密度、皮损程度评分。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扩张血管直径、血管密度、皮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96%(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血消疕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及龙珠软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可显著改善瘙痒症状,缩小扩张血管直径,降低血管密度,减轻皮损部位鳞屑、浸润,提高临床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穿心莲内酯(Andro)调节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物(cGAS-STING)信号通路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穿心莲内酯低、中、高剂量组(Andro-L、M、H组,10、30、50 mg·kg-1·d-1 Andro)和穿心莲内酯高剂量+STING激活剂DMXAA组(Andro-H+DMXAA组,50 mg·kg-1·d-1 Andro+5 mg·kg-1·d-1 DMXAA)。除Control组外,其余组小鼠背部施用咪喹莫特(IMQ)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观察小鼠银屑病面积并进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IL-23、IL-17A、干扰素(IFN)-γ和IFN-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测定表皮厚度和肥大细胞数,免疫荧光染色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黄芩"水膜"外用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抗炎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雄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黄芩"水膜"观察组(黄芩组)、黄蒲洁肤洗液组(黄蒲组)、硼酸液组(硼酸组)和生理盐水组(盐水组) 4组,每组16只,鼠右耳予以100%二甲苯致炎后,分别用各组药物湿敷1 h进行干预。检测大鼠右耳肿胀程度;常规HE染色,观察各组每个视野100个表皮细胞中的炎性反应细胞数。采用试管稀释法对4组所用药物作连续对倍稀释,观察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情况。结果:1)与盐水组比较,黄芩组、黄蒲组和硼酸组大鼠右耳肿胀度均下降(均P 0. 05),其中黄芩组和硼酸组较黄蒲组显著下降(P 0. 05),而黄芩组与硼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与盐水组比较,黄芩组、黄蒲组和硼酸组大鼠右耳表皮细胞中炎性反应细胞数均减少(均P 0. 05),其中黄芩组和硼酸组较黄蒲组显著减少(P 0. 05),而黄芩组与硼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黄芩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 6 mg/m L(1∶16),药物最小杀菌浓度(MBC)为7. 8 mg/m L(1∶8),高于硼酸组(P 0. 05)而低于黄蒲组(P 0. 05)。结论:复方黄芩"水膜"外用治疗急性湿疹能有效改善大鼠的肿胀度,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次研究对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测定。为中医从血分辨证思想找寻现代免疫学检查的依据,使中医证候客观化,为临床辨证提供简便可行的试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后对临床病例进行搜集整理,共收集病例53例,其中血热证20例,血燥证20例,血瘀证13例。血热证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血燥证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血瘀证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CD3+,CD4+,CD8+,CD4/CD8)并记录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组,对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发现:CD4+T细胞水平上,血热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血燥组及血瘀组(P〈0.05);而血燥组与血瘀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而CD8+及CD3+T细胞的百分比三组间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T细胞亚群水平的异常相关,其中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水平较其他明显升高,故可认为血热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运用超分子水杨酸外治和中药内服调体联合治疗湿热体质中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60例湿热体质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水杨酸外治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甘露消毒饮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皮损改善情况、体质积分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治疗6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体质积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体质积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清TNF-α、IL-17和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超分子水杨酸联合中药调体治疗湿热体质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水杨酸治疗,且安全性好,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连素对慢性湿疹大鼠皮肤损伤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慢性湿疹组,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和泼尼松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背部涂抹2,4-二硝基氯苯(DNCB)构建慢性湿疹模型。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组胺、胃泌素释放肽(GRP)、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组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湿疹组大鼠皮损组织受损严重,血清组胺、GRP、IgE、IL-4、IL-6、TNF-α水平以及皮损组织IL-4、IL-6、TNF-α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p-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IκBα比值升高,血清和皮损组织IFN-γ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