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注射TAT、狂犬病抗毒血清及狂犬病疫苗,是狗或猫抓、咬伤后的常规处理方法,但由此而引起的药疹也十分常见,我科于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诊治了由注射TAT和狂犬病抗毒血清引起的药疹病人4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一、临床表现1.一般资料:共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60岁,平均29.4岁。2.注射情况:所有病例均在狗或猫抓、咬伤后24小时内注射了TAT和狂犬病抗毒血清,以后按计划注射狂犬病疫苗,其中1例因TAT皮试阳性,分5次注射完TAT。所有的病人均为首次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及疫苗,其中4例病人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对与黑色素瘤转移相关的基因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索黑色素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公共基因数据库(GEO)中下载与黑色素瘤转移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后,分别通过BRB-Array Tools软件、DAVID在线分析软件、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功能注释、通路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计算网络及各个节点的拓扑特性。结果 BRB分析筛选出196个黑色素瘤转移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133个,下调36个,DAVID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组织细胞间黏附、肥大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和Rap1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STRING分析发现了蛋白质网络互作图中的9个关键基因,分别为KRT14、KRT16、KRT1、EGFR、KIT、DSP、DSG1、PKP1、KLK7。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黑色素瘤转移相关基因芯片数据进行2次挖掘,为进一步研究黑色素瘤转移的相关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夏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便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加之人们出汗多,皮肤表面湿度大,这样病原微生物乘机而入,便造成皮肤感染。同时人们穿着单薄,较多皮肤暴露阳光下,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病也相应增多。另外,夏季也是各种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由蚊虫以及其他昆虫叮咬引起皮炎者也非常多见。那么,在夏季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皮肤病呢?  相似文献   
5.
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各期病程中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0例梅患者及其治疗SIL-2R水平,并与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梅毒患者血清SIL-2R的水平明显高行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期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SIL-2R的水平高于一期梅毒(P<0.05)。青霉素治疗后,判为治疗有效者,测定SIL-2R的水平,比正常粗略高,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L-2R水平的测定对梅毒病理判定及监测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局灶性光热作用技术治疗黄褐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局灶性光热作用技术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36例黄褐斑患者,其中表皮型16例,真皮型5例,混合型15例.病灶局部外涂2%利多卡因乳膏,以能量密度15~20 J/cm~2、波长1 320nm Nd:YAG激光扫描照射病灶,照射3~4遍,每个治疗区产生25个微损伤柱.每3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后6个月评估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表皮型及混合型黄褐斑患者经4次治疗后皮肤黑素指数、黄褐斑评分指数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改善,而真皮型患者临床及主观评估均未取得良好效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等副作用.结论 局灶性光热作用技术治疗表皮型及混合型黄褐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分析上海地区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型别的分布情况.方法 从116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疣体标本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应用液相芯片技术进行HPV基因型检测,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明确液相芯片的检测效能.结果 液相芯片检测的116例标本中,HPV阳性114例,阳性率为98.3%.其中单一型别感染占71.6%(83/116),双重型别感染占18.1%(21/116),三重型别感染占7.8%(9/116),四重型别感染占0.9%(1/116).共检出18种HPV亚型,其中HPV6和HPVll最为常见,感染率分别为60.3%(70/116)和42.2%(49/116).在高危型HPV感染中,最常见的3种亚型依次为HPV16、HPV52和HPVl8.液相芯片与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0.7%,并且液相芯片对多重感染的检出率高于PCR.结论 上海地区尖锐湿疣以HPV6和HPV11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中最常见的3种亚型依次为HPV16、HPV52和HPV18.液相芯片对HPV多重感染的检出率高于PCR.  相似文献   
8.
毛囊干细胞参与创伤修复及相关信号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的毛囊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毛干、内髓鞘、外髓鞘、和皮肤表皮角质细胞以及皮脂腺,毛囊干细胞作为皮肤中储存的主要干细胞在维持毛囊周期和表皮创伤修复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毛囊细胞参与创伤后表皮修复的过程研究相对较早,但对于毛囊干细胞参与此过程的研究近些年较为深入,这些过程受不同的信号通路调节,包括Wnt、BMP、FGF、Notch、SHH等。文章综述了毛囊干细胞如何参与表皮创伤修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加深毛囊干细胞在临床中构建皮肤组织工程以及在整形美容医学应用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泌尿生殖道分离的324株支原体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由泌尿生殖道分离的324株支原体对9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使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标本进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324株支原体,UU、MH、UU合并MH感染分离率分别为76.54%、3.7%、19.75%。UU、MH、UU合并MH感染对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米诺环素(minocycline,MIN)、交沙霉素(Josamycin,JOS)均较为敏感,其中UU的敏感率为93.55%、93.55%、91.13%,MH的敏感率为100%、100%、91.67%,UU合并MH感染的敏感率为90.63%、93.75%、89.06%。结论 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对UU、MH、UU合并MH感染的敏感性较好。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不同类型支原体感染表现的耐药性不一致。临床用药应根据支原体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对 62例血管炎性疾病和 3 2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坏死性血管炎组 (n =1 3 )检出率为 76.92 % ,明显高于其他血管炎组 (n =4 9)和正常对照组 (n =3 2 )的阴性检出率 (2 2 %与 0 .0 % )。而且在坏死性血管炎组中 ,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转归、复发有平行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