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相同的UP。取UU标准株T960(CX8=ATCC27618),分别进行培养,绘出生长曲线。结果标本中感染脲原体的有118例,其中UP阳性92例,UU阳性16例,混合阳性10例。固体培养可见大、中、小型的棕色菌落。UU生长周期为22h,UP为30h。液体培养基pH值达到7.5,UU需要13h,UP需要20h。结论临床分离发现UP阳性数高于UU,液体培养中UP的生长周期长于UU,pH值变化速度UP慢于UU,进一步证实了UP和UU是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2.
支原体培养基中真菌抑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支原体的培养基筛选一种抗真菌的药物,以防止真菌污染。方法 在五种备选药物中先找出不抑制支原体生长但是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生长的药物。再选用20株白色念珠菌的临床株,各测此种药物对其MIC,最后得出MIC50与MIC90,选用MIC90的浓度加于支原体的培养基中。结果 最后选出的药物为氟康唑,用20临床株测得MIC50为15.6μg/ml,MIC90为31.25μg/ml结论选用浓度为31.25μg/ml的氟康唑加于支原体的培养基可以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RRS1(核糖体合成调节因子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GEO数据库明确RRS1在cSCC与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慢病毒感染法建立RRS1敲低的cSCC细胞系SCL-1细胞。MTT实验、Celigo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研究RRS1敲低后SCL-1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性的变化。QRT-PCR法检测增殖、转移和侵袭相关基因表达。结果:RRS1在cSCC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RRS1敲低后SCL-1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性均降低。RRS1敲低后,增殖相关基因FGF2,AREG,cyclin E1显著降低。转移和侵袭相关基因VIM,CXCL1,CXCL3,CXCL8,MMP1表达显著降低。 结论:RRS1可能参与了cSC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对人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在人皮肤和永生化SZ95皮脂腺细胞体外共培养的3D皮肤皮脂腺培养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2、20、200 μg/mL)的PAMPs,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和肽聚糖(PGN),培养7天后,使用PhotoShop软件计算表皮面积;免疫组化观察Ki67,cytokeratin 10(CK10)的表达,采用ImageJ软件计算染色面积,Image-Pro Plus软件计算每张图片的累积光密度(IOD)。 结果:在不同浓度的PAMPs(LPS, LTA, PGN)作用下,表皮厚度总体较对照组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此外,表皮基底层及角质层细胞Ki67及CK10的表达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PAMPs具有体外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皮肤正常微生物可能在维护皮肤屏障功能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0岁,因急性淋巴细胞性自血病7个月,全身发疹10天,伴呕血及发热1天,于2008年2月11日收入我院血液科.本次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发热,体温最高38℃,且体质量明显减轻,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前体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型支原体(Mh)的生长曲线、菌落形态演变等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分离方法。方法取临床妇科阴道标本58例,同时接种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上挑单菌落放入液体培养基进行纯化。选一株纯化的Mh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每隔4 h看颜色变化测pH值,并取10μL液体滴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计数菌落得出生长曲线。对不同生长时间的菌落拍照。从生长曲线得知对数生长期,并可在此期间进行保种。结果妇科阴道标本临床分离的Mh阳性率为8.62%;明确了在固体培养基上Mh菌落的生长演变过程;得到了Mh特有的生长曲线,并由此推出Mh在液体中最大生长数量及其时间、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和对数生长期及液体生化反应的pH值颜色改变规律。结论Mh的分离诊断,应该以固体培养基为基础,显微镜下看到典型的Mh特征性“油煎蛋”菌落为准。在液体培养基中Mh的传代以及保种在40 h左右,即1/2对数生长期最好。  相似文献   
7.
解脲脲原体菌落形态异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菌落形态学特征以及形态异质性和疾病的关系。方法:259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分别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观测菌落,同时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结果:解脲脲原体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离率无差异。解脲脲原体菌落可分为4种形态,典型海胆型,油煎蛋型,空泡型,微小型。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炎有相关性,不同菌落形态的解脲脲原体致病性有差异。固体培养基可观测到大小不同的人型支原体。结论:解脲脲原体菌落形态有异质性,且与细菌性阴道炎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新型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解脲支原体(Uu),并进行研究、比较.方法 185例女性生殖道标本中,95例用青霉素处理后接种液体培养基,90例直接接种液体培养基;185例未处理标本直接接种新型固体培养基,比较新型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检测Uu的阳性率及污染率.结果 两种培养基检测Uu的阳性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未处理标本接种新型固体培养基与液体培养基污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处理标本接种新型固体培养基与处理标本接种液体培养基污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处理与处理过的标本接种液体培养基污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固体培养基直接在临床上分离培养Uu具有通用性强、特异性好、污染率低的优点,比液体培养基更准确、科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苯并芘(Bap)和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壁肽聚糖(PGN)体外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Z95永生化人皮脂腺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Bap组、PGN组和(Bap+PGN)组, PGN浓度为20μg/mL,Bap浓度 为10-5mol/L。 RT-PCR和ELISA检测SZ95永生化人皮脂腺细胞分泌白介素(IL-1α、IL-1β)、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ap+PGN)组IL-1α,IL-1β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Bap组和PG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苯并芘协同增强PGN诱导的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IL-1α,IL-1β,TNF-α的表达,这可解释为什么环境污染可加重或诱导痤疮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患者全身症状(呼吸困难、腹痛等)、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入院的急性荨麻疹患者60例,根据EOS计数将60例患者分为EOS减少组(减少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全身症状、WBC、NEUT、Hb、CRP、ESR、甲状腺功能的差异.结果 减少组和对照组各30例.减少组86.7%(26/30)的患者有全身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减少组的全身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减少组患者的WBC、NEUT以及CR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而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明显增多;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的外周血EOS计数与WBC、NEUT、CRP呈负相关(r=-0.380、-0.468、-0.351,P<0.01).结论 急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期存在外周血EOS计数减少的现象,外周血EOS计数减少的患者全身症状发生率高,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常者多,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