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96孔板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自动化检测的方法,并探讨其用于药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的可能性。方法:试验分为+S9短时处理组(4 h)和-S9持续处理组(24 h),分别选择3个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处理CHO-K1细胞,24 h后收获细胞。采用EMA和SYTOX Green双色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96孔板的微核率,并与常规标准平皿培养、细胞分裂阻滞法的双核微核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有或无S9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诱导产生的微核率较溶剂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剂量-效应关系明显。两种微核检测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为1.000。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作用于CHO-K1细胞的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因而本试验初步建立了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核的方法与人工阅片的方法相关性好,提示该方法用于化合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小鼠实验的方法及比较不同菌株及不同接种剂量的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方法以两株不同菌株及不同剂量的马尔尼菲青霉孢子经腹腔接种雌性BALB/C小鼠,观察接种后小鼠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同时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肝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不同接种剂量及不同菌株的感染小鼠有不同的生存率:在27~30d,ATCC182242.0×109cfu/mL组(100%)与ATCC182242.0×108cfu/mL组(17%)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63232.0×108cfu/mL组(100%)与ATCC182242.0×108cfu/mL组(17%)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模型;发现了同一菌株不同感染剂量小鼠有着不同的生存率,同一感染剂量不同菌株能造成小鼠不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高通量方法,验证该方法的重复性,并探索将此方法与流式体内微核整合至同一个试验中的可能性。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溶剂对照组(PBS,pH=6.0)、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低剂量组(10 mg/kg)、ENU中剂量组(20 mg/kg)和ENU高剂量组(40 mg/kg),给药容量均为10mL/kg,经口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3 d。分别于给药前1天、首次给药后第14和30天颈静脉取血,进行Pig-a基因突变分析;首次给药后第4天颈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微核检测。结果:在首次给药后第14和30天,3种剂量(10、20和40CD59-CD59-mg/kg)下的ENU均导致大鼠外周血RBC和RET频率显著增加(P0.05),Pig-a基因突变结果与之前的基础型试验得到的结果类似,分析速率和分析细胞的数目得到显著提升;3个剂量的ENU均导致明显的微核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高通量试验方法,该试验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提示该试验可以和微核试验结合到同一个试验中。  相似文献   
4.
冯秉民  沈莉  涂宏刚  赵海 《贵州医药》2001,25(11):1015-1016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2 ] ,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基本的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还存在诸如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术后后期滤过泡瘢痕化而致失败等问题 ,因此逐渐趋向于用若干新技术联合组成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技术是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重要的新技术之一。笔者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防止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以及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 1999年 6月至2 0 0…  相似文献   
5.
冯秉民  杨杰  涂宏刚  赵海 《贵州医药》2001,25(5):425-426
早期的前房型人工晶体 (AC—IOL)曾经因设计构型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原因 ,对眼组织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一度被后房型人工晶体 (PC—IOL)所替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新型双侧弹性开放襻AC—IOL的出现 ,对不能按计划植入PC—IOL或在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 ,植入该种AC—IOL ,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对眼组织影响少等优势。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新型AC—IOL的植入 ,其疗效肯定 ,并发症也得到很好控制 ,对新型弹性开放襻AC—IOL的植入给予了新的评价[1,6] 。我科于 1996年 6月至 2 …  相似文献   
6.
泪道探通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泪道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秉民  赵海  涂宏刚  娄晓义 《贵州医药》2002,26(10):924-924
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疾病 ,常并发慢性泪囊炎。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1 ] ,以建立鼻引流道为基本治疗原则。我科自 1 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2月 ,应用泪道探通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泪道阻塞 42例 5 2眼 ,随访 3~6月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 42例 5 2眼 ,其中男性 1 1例 ,女性 3 1例 41眼 ,年龄 1 8~ 78岁 ,平均 60 2岁。合并慢性泪囊炎者 8眼 ,鼻泪管阻塞 3 9眼 ;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 1 3眼。病史最长 2 0年 ,最短 2月。术前常规鼻腔检查 ,排除鼻甲肥大、鼻息肉 ,严重鼻中隔…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结果:所有患者都存在基础疾病;该病所累及的器官主要是脑、肺和皮肤,且主要表现为脑-肺型和脑-皮肤型;在肺和皮肤出现隐球菌感染时,脑部的病变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各系统的症状、体征无特殊性,确诊依赖于病变部位标本墨汁染色涂片、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组织病理或培养等。结论:对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应当努力寻找基础性疾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而一旦出现肺或皮肤隐球菌感染,应当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或乳胶凝集试验,密切关注脑部症状,并给予及时的处理,两性霉素B仍为首选,脑-皮肤型预后极差,而脑-肺型则相对良好,对肺肉芽肿损害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并给予系统的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8.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多发生于过熟期白内障,通常是因为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囊膜渗透性增强,大分子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和吞噬了晶状体皮质肿胀的巨噬细胞阻塞了房水流出通道引起的突发性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若不及时治疗有引起失明的危险。我科于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常见的婴儿眼病,有的并发泪囊炎,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科用冲洗式泪道探针对连续两日常规加压冲洗无效者行泪道探通术,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共44例(44只眼),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1月~3月2例,3+月~6月9例,6+月~1岁27例,1+岁~3岁6例;单纯性鼻泪管阻塞25例,并发泪囊炎者19例。 治疗方法:泪道探通术前均连续两日作常规泪道加压冲洗,并发泪囊炎者加抗菌素控制炎症,待分泌物减少或消失后再行探通术。患儿取仰卧位。表面麻醉后由助手将患儿四肢及头部固定,用5号或6号苏州施强医疗器厂生产的冲洗式泪道探针,暂不接注射器,按常规泪道冲洗方法,由下泪小点进针。碰到骨壁后接上装有庆大霉素滴眼液的5ml注射器,注液冲洗,可见冲洗液自上泪小点返流,证明鼻泪管阻塞。同时也说明探针所在的位置正确。将泪囊中的分泌物冲洗干净,取下接在探针上的注射器,不拔针,将碰到骨壁的探针稍退后转至垂直位,逐渐将探针慢慢的插进鼻泪管,此时进针的阻力并不大,当探针的顶端到达鼻泪管下端闭锁处时阻力加大,稍用力下插探针时出现落空感,停止进针。进针深度约2.5~3.5cm。再将注射器接上探针进行冲洗,患儿即有吞咽动作和同侧鼻孔有冲洗液流出,证明闭锁处已探通,一边慢慢退针,一边继续注射冲洗液进行冲洗,最后将探针拔出。探通过程应小心进行,操作要轻柔,不可造成假道,尽量避免和减少粘膜的损伤。探通后注洗应缓慢,注洗液量不要太多,一般3~4ml即可。以免患儿因来不急吞咽而吸入气管,术后连续3天冲洗泪道,以检查泪道是否通畅,如果不通次日可再次探通。  相似文献   
10.
冯秉民  杨杰  涂宏刚  王松  赵海 《贵州医药》2000,24(11):684-685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的外眼疾病,患眼流泪溢浓,是引起角膜溃疡和眼内炎的重要隐患.其中部分患者是在准备行内眼手术术前检查时发现,不得不暂停手术,而先行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其治疗方法有多种[1~4],我科自1994年2月至2000年3月,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义管,将其管壁开孔后在表麻下行泪道顺行插管,留置治疗慢性泪囊炎,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