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对30例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面对照,随机一侧面部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另一侧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均采用单次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分别进行数码照相,用疗效判定标准和瘢痕严重指数权重评分(échelle d'évaluation chiniquc dcs cicatricesd'acné,ECCA)对治疗前后面部照片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两种点阵激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0%和90.00%,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CA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中疼痛指数平均值5.97±1.07高于点阵铒激光组4.33±0.94,但痂皮脱落的平均天数,点阵CO_2激光(5.20±1.35)d短于点阵铒激光组(6.40±1.2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色素沉着和持续性红斑的例数相当。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且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时,患者疼痛指数略高于点阵铒激光组,但术后恢复时间较点阵铒激光组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我所自1999年2月起用体外射频加内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47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47例均为门诊女性病人,经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年龄最大42岁,最小18岁,平均27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4年,平均1.2年;已婚89例,未婚58例。诊断依据:有不同程度下腹部坠痛,腰,性生活后加重;白带增多,阴痒,外阴灼痛,或尿频数;月经淋漓不净或痛经。双合诊:盆腔可扪及包块或附件增厚增粗,子宫举痛或压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压痛。B超:附件处增粗呈腊肠形,内部可有液性暗区,子宫直肠窝有时可见积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LED-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面部中度寻常痤疮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激光组40例、红蓝光组40例和激光联合红蓝光组(简称联合组)40例,三组均同时予胶原修复贴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激光组采用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设定治疗参数(Fluence:28J/cm~2~34J/cm~2;Speed:1.5Hz;Time:150ms~200ms)进行激光治疗,每2周照射1次,6周共计3次。红蓝光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仪交替照射,照射距离为5.0cm~10.0cm,每次照射20min,每周照射1次,共计6次。联合组在第1周、第3周、第5周予激光照射治疗,激光治疗参数同激光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进行相同的红蓝光照射治疗,治疗参数同红蓝光组。三组在每次治疗结束立即用冷藏好的胶原修复贴敷于治疗部位,每次30min,第1周连续性使用每天1次,而后每周使用2次,共6周为一个疗程,且配合基础药物治疗。以面部炎性皮损减少的百分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激光组有效率为60.0%;红蓝光组有效率为62.5%;联合组有效率为95%。联合组有效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160例儿童尿道(阴道)异常分泌物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尿道 (阴道 )异常分泌物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对本所性病门诊 3年多来以尿道 (阴道 )分泌物为主要表现的 160例儿童进行分泌物涂片检查 ,并应用淋球菌培养、支原体培养、念珠菌培养、细菌培养及衣原体检测等方法对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  13 5例 (84.3 8% )分泌物可检出不同的病原体 ,其中淋球菌 43例 (2 6.88% ) ;衣原体 5 2例 (3 2 .5 0 % ) ;支原体 3 9例 (2 4.3 8% ) ;细菌 2 8例 (17.5 0 % ) ;念珠菌 2 1例 (13 .13 % )。结论 对以尿道 (阴道 )异常分泌物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必须进行病原体检测 ,以尽早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家庭内间接传播是主要传播途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找一种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2 8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双囊三腔管灌注配合口服抗生素组 )及B组 (双囊三腔管灌注组 )和C组 (口服抗生素组 )。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A组细菌清除率 93 79% ,总有效率为 91 0 3 % ,B组细菌清除率 79 1 7% ,总有效率79 1 7% ,C组细菌清除率 63 3 9% ,总有效率 5 9 72 % ,A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双囊三腔管灌注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RPR持续阳性经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中38例IgM阳性和32例IgM阴性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IgM阳性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NK细胞低于对照组(P<0.001);IgM阴性组外周血CD3、CD4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相比,IgM阳性组CD3、CD4细胞高于IgM阴性组(P<0.001),NK细胞低于IgM阴性组(P<0.001),而CD8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NK细胞显著降低可能是RPR持续阳性且具传染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功能激光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总结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护理,更好地了解治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72例患者采用多功能激光照射皮疹及穴位。结果 痊愈40例,显效24例,无效8例,疗效显著。结论 临床护理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州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观察,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每年分离的解脲支原体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检测,测定解脲支原体对以上药物的敏感率及耐药率.结果: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药物敏感率无明显改变;交沙霉素的耐药率显著上升,耐药率从2005年的4.7%上升至2008年的23.2%.结论:解脲支原体的耐药趋势正逐渐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表明该类药物在解脲支原体治疗方面要严格控制和选择;对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经直肠穿刺注射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 16~ 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 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 ,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 :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 ,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 (5 .8± 0 .7)mm ,可进针范围为 (15 .4± 1.4)mm ,可进针深度为 (15 .7± 0 .9)mm ,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4 7.6± 2 .4)mm和 (3 5 .8± 1.9)mm。结论 :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体外射频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70例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中年男性的多发病。近十余年来 ,随着性病发生率的逐年提高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由于该病病原复杂 ,病情时轻时重 ,且易反复发作 ,给治疗带来困难。我们采用体外射频加口服中成药前列舒乐冲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 70例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 70例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 2 0~ 6 5岁 ,平均33.1岁 ;病程 2个月~ 10年 ,平均 1.4年 ;已婚2 16例 ,未婚 54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会阴部疼痛、尿道刺激症状 ,部分患者伴神经衰弱和性功能减退。直肠指诊 :前列腺局部压痛 ,腺体大小、硬度不等。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