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雌二醇、维生素E、维生素C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 mRNA、透明质酸合成酶-2(HAS-2)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药物改善皮肤老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雌二醇、维生素E、维生素C分别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物质对成纤维细胞中HAS-2 mRNA、MMP-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雌二醇、维生素C对MMP 1 mRNA表达的影响: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E、维生素C对HAS-2 mRNA表达的影响: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二醇、维生素C可以下调MMP-1基因的转录水平,减少后者对皮肤胶原的降解;维生素E、维生素C可以上调HAS-2基因的转录水平,可能增加透明质酸的合成,从而改善皮肤老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黑素瘤组织中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黑素瘤和50例色素痣患者的病变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ALDH1、E-cad及uPAR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组织病理特征、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黑素瘤组织中ALDH1和uPA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00%(41/50)和86.00%(43/50),均显著高于色素痣组(P0.05);黑素瘤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38.00%(19/50),显著低于色素痣组(P0.05)。ALDH1、uPAR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厚度、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组织病理分型均无相关性,但肿瘤厚度≥4 mm、浸润深度Ⅳ~Ⅴ、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患者黑素瘤组织中ALDH1、uPAR表达阳性率均90%。浸润深度Ⅳ~Ⅴ的黑素瘤患者E-cad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浸润深度Ⅰ~Ⅲ的患者(P0.05),黑素瘤患者E-cad表达阳性率与其他临床特征无相关性。结论黑素瘤在发生和进展过程中ALDH1、uPAR表达上调,E-cad表达下调,E-cad表达下调与肿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19岁.因双手脚、双膝及右侧肘部起皮疹18年来诊.患者1岁时手掌部出现红斑、丘疹及角化,无明显自觉症状,后逐渐扩展至整个掌、跖部,并逐渐演变为海星状、条索状及弥漫性角化过度,18年来,皮损逐渐加重,角化过度向足背、肘膝及臀部等处扩展,指(趾)发生缩窄带,并呈进行性趾断症改变,近1年来听力下降;家系调查发现4代17人中5例发病,女4例,男1例,均和先证者症状相似,其他人健康状况良好;家族中无近亲结婚者(图1).  相似文献   
4.
目的:发状根生产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比植物自身合成的含量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利用人参发状根可以生产大量人参皂苷,并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增值。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人参发状根诱导的条件,通过发状根生物积累量和皂苷含量的测定确定培养条件,然后利用MTT法测定了人参皂苷对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本实验优化了人参发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吸光度A 0.6,侵染时间为10 min,预培养时间为3 d,筛选出发状根的最佳培养条件,MS培养基,pH 6.1,24℃培养时,发状根的生物积累量和皂苷含量均较高,采用人参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证实人参总皂苷对HepG2的抑制率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筛选出最适的人参发状根诱导及培养条件,不同部位的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可通过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的调控,影响免疫应答的平衡稳定,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调控树突状细胞在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真菌感染等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与消化道同时存在的多发性血管畸形,伴有胃肠道出血或隐性失血、继发贫血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女性皮肤老化的加速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雌激素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研究显示,在光老化和正常皮肤中,局部使用雌激素可以增加皮肤组织中胶原的含量,改善皮肤的厚度和弹性,本试验通过观察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mRNA水平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减缓皮肤老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生血宁主要成分蚕沙治疗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查生血宁有效成分,与GeneCards网站收集的靶点取交集后,筛选出生血宁治疗贫血的重合靶点,绘制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药物治疗贫血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同时对重合靶点进行基因本体的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探究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生血宁主要通过调节AMP激活的蛋白质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通路发挥治疗贫血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生血宁中活性成分可与蛋白激酶B1(又称AKT1)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叶酸和AKT1氨基酸残基ARG 379、ARG 369、RG 99和ASP 540等结合。结论:生血宁的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多通路,为阐明生血宁治疗贫血的药效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外界条件的改变对红花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外界培养条件的变化对红花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培养物的影响.方法 以红花种子诱导的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分别接种至含有不同碳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和不同光照的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 通过实验筛选出蔗糖浓度为3%,KNO_3浓度为MS培养基中KNO_3浓度的2倍,最佳pH为6.2,红花离体培养体系在24℃,30%的相对湿度,16 h光照,8 h黑暗交替培养的条件下,最利于红花的分化.结论 3%的蔗糖作为碳源,最适合愈伤组织的生长;2倍于MS培养基中的KNO_3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和不定芽的分化;pH值为6.2时,最适宜红花不同阶段培养物的生长;24℃为红花离体培养的最适温度,生根时的温度为21℃较好;湿度为50%时,适于愈伤组织鲜重积累,30%的湿度适于不定芽分化和生根;黑暗培养利于鲜重积累,16 h光照,8 h黑暗交替培养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8 h光照,16 h黑暗交替培养有利于生根.  相似文献   
10.
树突细胞作为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树突细胞具有激活免疫应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双重功能,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功能与其所处的发育阶段及表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成熟树突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处理及加工能力,抗原提呈能力弱,倾向于诱导机体免疫耐受;成熟树突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可活化T、B淋巴细胞,倾向于激活免疫应答.髓系树突细胞主要启动和参与细胞免疫应答;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应答有关.目前认为,树突细胞成熟状态及表型变化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