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陆平 《实用癌症杂志》2001,16(3):230-230,238
恶性肿瘤转移至小肠比较少见。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后果严重。部分病例发生小肠转移时原发瘤尚末被发现。因此 ,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 ,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发现或寻找原发灶及延缓患者生存期十分重要。现报告 8例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自我院 1987年 1月~ 1996年 12间的外检病理档案材料 ,符合小肠转移性癌 8例。患者主要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8例小肠转移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编号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原发部位转移部位1女 85腹痛 3小时结肠回肠2女 75腹痛 1个月胃回肠3男 69腹痛 7天胃空肠4男 75腹痛 8天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DPN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通心络联合腺苷钴胺)40例与对照组(腺苷钴胺)34例,2组病例均给予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血糖均控制在良好水平,疗程为4周。观察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腺苷钴胺治疗DPN疗效高。  相似文献   
3.
局限性和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52例临床及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腱鞘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2例GG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比较。结果:局限性GCT(F-CT)40例,87.5%发生在手指,平均直径1.3cm,包膜完整,6.7%术后复发;弥漫性GCT(D-GCT)12例,全局发生在大关节,平均直径2.5cm,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42.9%术后复发。F-GCT与D-GCT组织形态相似,但单核细胞的梭形化及滑膜样裂隙较明显,细胞异型及坏死均为2.5%;D-GCT慢性炎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较明显,细胞异型及坏死均为16.7%。免疫组化显示两种类型中核细胞Vim( )、68( )、PCNA( ),而多核巨细胞Vim( )、CD68(+)、PCNA(-)。在2例D-GCT中另见散在性SMA(+)、Des( )、S-100(+)的大细胞。结论:F-GCT与D-GCT的生长方式和术后复发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3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78-280,i007
目的 观察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对39例分叶状毛细血管瘤进行观察,并对1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肿瘤平均0.7cm大小,32例(82.1%)病变呈息肉状。肿瘤位于黏膜或真皮内,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分叶结构,35例(89.7%)伴有明显的血管周梭形细胞增生,核分裂象易见,平均7.6个/10HPF,缺乏核异型性。31例(79.5%)表面有溃疡形成,22例(56.4%)被复鳞状上皮呈“衣领样”增生。血管内皮细胞CD34( ),血管周梭形细胞SMA( ),前者明显少于后者。4例(26.7%)复发,再次手术后无复发。结论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病程上有明显特点,可复发,但呈良性经过。组织学特征是毛细血管瘤样增生形成小叶结构,除内皮细胞外,血管周梭形细胞也参与肿瘤组成。  相似文献   
5.
用吗啡给疼痛病人止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英国成千上万的病人被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极端痛苦的疼痛折磨着或因此而死去。实际上所有的疼痛都能得到控制,即使不能根除,至少应控制在病人能够忍受的程度。疼痛只是病人的感受,没有客观的方法判断疼痛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明确和评估病因是治疗疼痛的关键,但确诊之前的治疗也很重要。对于中、重度疼痛,阿片类制剂多数有效。吗啡是慢性持续性的首选药。按时、有规律地给药是制止疼痛发作的关键,如果打乱已形成的规律则疼痛难以缓解,使病人失去信心。另外,辅助药物如类固醇、抗抑郁药、抗痉挛药等对骨性和神经性疼痛有帮助。医护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患者68例,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行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药两周后,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显著降低.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对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乳腺腺肌上皮瘤(AME)是一种双相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细胞共同增生所组成.1970年首先由Hamperl[1]报道.大多数为良性,但局部切除后有复发倾向;少数为恶性,可发生转移.由于该瘤较少见,容易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小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60-262,i0005
目的观察胃小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胃SCC的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胃SCC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上腹痛、吞咽困难和消瘦,肿瘤分别位于胃体部、窦部、贲门和残胃吻合口。胃SCC肿瘤主要形成巢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及形态一致,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有异型,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状,部分深染,核分裂象平均44个/10HPF;4例有片状坏死;2例可见腺样分化并各自伴有类癌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各例肿瘤呈明显的浸润性生长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有肝转移。免疫组化示4例SCCSyn、CK8、CKAE1/AE3及NSE( )。随访4例,3例死于肿瘤,平均生存8.3个月,1例已存活25个月,该例无肿瘤坏死。结论胃SCC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肺SCC相似的高度恶性肿瘤,对Syn和CK8的表达是其免疫表型特点,肿瘤性坏死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天江  张根娣 《中国药师》2011,14(7):1029-1030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DN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与对照组(甲钴胺)各5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寻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NP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40例给予依达拉奉针剂30 mg加入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2次/d;丹红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4~6 h滴完,2次/d,共14 d。并设对照组40例,给予抗血小板制剂、舒血宁、胞二磷胆碱,疗程14 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