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29岁,因发热6d,全身红色斑丘疹5d于2002年7月1日入院.患者于6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T 39℃,同时伴咽痛、眼干、肌肉酸痛等症状,自服"泰诺、感冒冲剂"等药物治疗,次日面部、两臂、手掌等处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手掌部红斑迅速融合,部分皮疹表面形成粟粒大小水疱,伴瘙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一家系进行PTCH1基因突变分析。 方法 提取先证者(Ⅱ5)及Ⅱ1、Ⅱ3、Ⅲ4的DNA,以50例健康人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根据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来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原因。 结果 先证者PTCH1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第14号外显子上2137位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替代(c.2137C > T),即CAG→TAG,导致终止密码产生(Q714X),Ⅲ4也检测到相同突变。健康对照者中未检出该突变。 结论 PTCH1基因的无义突变(c.2137C > T)可能是引起该患者临床症状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3.
观察临床70例亚急性慢性湿疹皮炎患者外用复方制剂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派瑞松霜)与单方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两种药物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皮炎均有明显疗效,但派瑞松霜对皮损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方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尤其对慢性湿疹皮炎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某城乡结合区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乡结合区人群整群随机抽查,对4 109被调查者进行皮肤病筛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实查3 317人(80.72%),皮肤病总患病率56.95%。患病率较高的病种有浅部真菌病(21.01%)、湿疹(8.02%)和痤疮(7.66%)等。年龄、文化程度、睡眠质量、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药物过敏史和过敏性疾病遗传史是影响皮肤病总患病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28,1.184,1.665,1.653,1.240,3.008和1.766。结论北京城乡结合区皮肤病很常见,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睡眠质量、社会经济地位、药物过敏史和过敏性疾病遗传史是皮肤病的高危因素,对宣教和防治常见皮肤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6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红斑脱屑2个月加重一周”于2013年7月9日到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3℃,呼吸16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20/70 mm 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双眼睑红肿、干燥,面颈部、躯干、双上肢、阴阜可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其上可见片状油腻性鳞屑、大片糜烂面、少量渗出、浆痂,未见明显水疱,尼氏征(+)。口腔、外阴黏膜未见明显破溃。入院后诊断“红斑性天疱疮”。给予泼尼松60 mg/d(观察5 d皮疹未控制,激素增加原剂量的50%即90 mg/d),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药吉法酯100 mg每日3次口服,氯化钾0.5 g每日三次口服,碳酸钙750 mg每日1次口服。入院时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 U/L。7月12日细菌培养出中间葡萄球菌,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但抗感染效果较差,皮疹持续扩展,红斑边缘出现坠积性脓疱,临床上考虑继发金葡菌感染的可能性大,7月18日请药剂科会诊,改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来可信,生产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批号:130109)1 g q12 h静脉滴注,用药4 d后(7月22日)查肝功:ALT 76 U/L,AST 56 U/L,出现转氨酶升高,当天细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考虑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效果好,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继续应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同时给予肝太乐399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保肝治疗及监测肝功能。用药7 d后(7月25日)查肝功:ALT 178 U/L,AST 130 U/L,总胆红素TB和碱性磷酸酶ALP均正常,出现急性肝损伤,立即停用万古霉素,给予谷胱甘肽1.2 g及易善复465 mg每日1次静脉点滴,停用万古霉素后4 d,查肝功:ALT 282 U/L,AST 139 U/L,停用后6 d ALT及AST指标值降至峰值的一半,停用26 d后ALT及AST完全恢复正常。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变化ALT、AST见图1,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红皮病性银屑病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治疗方法:①中药(丹参或清开灵注射液)+支持疗法:用于初次发作、临床症状较轻者,治愈率75%,平均用29.67 d;②免疫抑制剂(甲氨喋呤,新山地明,雷公藤多甙)或维甲酸类制剂(体卡松,新体卡松)+中药(丹参或清开灵注射液)+支持疗法:用于临床症状较重、无用此类药物禁忌者,治愈率分别为72.2%、73.9%,平均用49.62 d、49.24 d。结果>40岁者发病率高(82.2%)。内服“中药”、激素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诱因。结论免疫抑制剂或维甲酸类制剂+中药+支持疗法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因阴囊皮疹8年,伴痒痛、渗出就诊于我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部位出现红斑、瘙痒。后皮疹逐渐扩大,皮肤出现红肿、渗出,并伴干燥、脱屑,瘙痒明显伴疼痛。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多诊为阴囊湿疹,予以糖皮质激素外用药及抗组胺药、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既往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及过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阴囊皮肤可见红斑、肿胀、干裂、鳞屑,境界不清(图1)。组织病理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图2)。电镜结果:病变处棘细胞突起减少或缩短,细胞连接消失,部分细胞变…  相似文献   
8.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主因口腔、外阴、躯干及四肢皮损伴瘙痒5 d,于2013年8月7日入院。5 d前患者因偏头痛单次口服正天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 g后,双手足、躯干、四肢出现30余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暗紫红斑,中央出现水疱、大疱,口腔及外阴黏膜糜烂,伴疼痛。期间未口服其他药物。既往史:半年前服用"去痛片"后双手足、躯干、四肢出现10余个钱币大小的水肿性暗紫红斑及水疱,口腔及外  相似文献   
9.
组织样麻风瘤临床少见,最近我科发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3例不同病期Fournier坏疽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不同治疗方法产生的不同转归.例1.男,42岁,出现阴囊丘疹2周,阴囊皮肤坏死、脱落1周.脓液培养见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治疗后痊愈,局部遗留瘢痕;例2.男,79岁,阴囊红肿伴发热2 d,经治疗痊愈;例3.男,70岁,阴茎出现丘疹1周,出现溃疡1 d,未接受治疗,后死亡.3例患者的不同转归说明Fournier坏疽进展迅速,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