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着色真菌蟾蜍分离株的致病性。方法:抽样取着色真菌蟾蜍分离株与标准人分离株对照,制成菌悬液,做小鼠腹腔接种,观察接种后小鼠的外观表现,做菌种逆培养和观察内脏病理变化。结果:蟾蜍分离株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霉和甄氏外瓶霉与病人分离株一样,在接种28天后,均可从小鼠脏器逆培养出接种的菌种,并引起内脏病变,形成结核样肉芽肿,肉芽肿内均可查见棕黄色硬壳小体。而瓶霉和外瓶霉属菌种逆培养结果均阴性。结论:从野生蟾蜍分离出的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霉和甄氏外瓶霉与病人分离株一样,对小鼠有致病性,故可能是人着色芽生菌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113例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及描述,讨论了本病真皮组织病理中炎症细胞浸润的差别及经表皮排斥抱子的现象的病理变化.观察了棕色厚壁孢子在组织内的形态、大小、分布等特点及棕色厚壁抱子周围有嗜伊红物质沉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野生蟾蜍分离致病性着色真菌。方法 在着色芽生菌病高发区和无病区分别捕捉野生蟾蜍,取内脏制成悬液分离着色真菌。结果 在着色芽生菌病高发区山东章丘,354只野生蟾蜍中有151只分离出着色真菌,占42.7%,共计分离出着色真菌11种,162株,其中疣状瓶霉49株,外瓶霉33株,瓶霉属19株,甄氏外瓶霉19株,卡氏枝孢12株,可疑卡氏枝孢3株,喙枝孢7株,裴氏着色霉5株,毛样枝孢4株,棘状外瓶霉3株,枝孢属3株,小尾枝孢1株,未鉴定4株。而在无病区山东莱阳,45只蟾蜍中仅有4只分离出非致病性着色真菌,占8.9%。结论 着色芽生菌病流行区野生蟾蜍真菌的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流行区,且分离出多种致病性着色真菌,提示野生蟾蜍带菌与着色芽生菌病的流行相关。  相似文献   
5.
287株致病性着色霉菌实验室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山东省章丘县及其周围地区着色霉菌病的菌种组成。方法 采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进行试管法培养 ,将培养阳性菌落分别进行葡萄糖蛋白胨琼脂、葡萄糖玉米粉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钢圈小培养 ,观察其分生孢子梗形态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卡氏枝孢霉的产孢方式。结果 共鉴定出 2 83株卡氏枝孢霉、2株裴氏着色霉、1株疣状瓶霉及 1株未定瓶霉。结论 山东省章丘县及其周围地区着色霉菌病的致病菌种以卡氏枝孢霉为主。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我国北方该病致病菌种主要为卡氏枝孢霉。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86年以来应用平阳霉素怡疗非寻常型银屑病18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984年在山东省平阴县发现的我国首例由棘状外瓶霉所致的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为9岁男孩,主诉为全身泛起黑色斑块伴有痒感1年余.X光片显示四肢骨骼多处囊状变性和病理性骨折.血、大便、皮损及淋巴结活检标本的霉菌培养均阳性.其菌种经培养鉴定和扫描电镜检查证实为棘状外瓶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216例皮肤着色真菌病采用抗真菌药物、物理疗法及中草药等非手术疗法的疗效观察.共治愈104例,总治愈率为48.15%.平均随访3.18年,无一例复发.其中仅用30~50%冰醋酸外涂的治愈率为30.27%.以该药治疗本病,文献上未见报道.作者认为,该药治疗简便、经济,为小面积病损首选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1970~1978年初发银屑病并有确切发病原因的200例患者作了登记,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1.性别:男129例,女71例。男女之比为1.8:1。2.发病年龄:最小发病年龄为3岁,最大为60岁,平均为24.4岁。其中50岁以上者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银屑病的治疗不能令人满意。我科试用牛痘疫苗治疗13例银屑病,收效尚好,今报告如下,供参考。一、病例选择:进行期银屑病9例,静止期银屑病4例,均用过多种方法治疗而未效。二、治疗方法;先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