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对30例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面对照,随机一侧面部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另一侧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均采用单次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分别进行数码照相,用疗效判定标准和瘢痕严重指数权重评分(échelle d'évaluation chiniquc dcs cicatricesd'acné,ECCA)对治疗前后面部照片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两种点阵激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0%和90.00%,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CA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中疼痛指数平均值5.97±1.07高于点阵铒激光组4.33±0.94,但痂皮脱落的平均天数,点阵CO_2激光(5.20±1.35)d短于点阵铒激光组(6.40±1.2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色素沉着和持续性红斑的例数相当。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且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时,患者疼痛指数略高于点阵铒激光组,但术后恢复时间较点阵铒激光组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LED-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面部中度寻常痤疮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激光组40例、红蓝光组40例和激光联合红蓝光组(简称联合组)40例,三组均同时予胶原修复贴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激光组采用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设定治疗参数(Fluence:28J/cm~2~34J/cm~2;Speed:1.5Hz;Time:150ms~200ms)进行激光治疗,每2周照射1次,6周共计3次。红蓝光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仪交替照射,照射距离为5.0cm~10.0cm,每次照射20min,每周照射1次,共计6次。联合组在第1周、第3周、第5周予激光照射治疗,激光治疗参数同激光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进行相同的红蓝光照射治疗,治疗参数同红蓝光组。三组在每次治疗结束立即用冷藏好的胶原修复贴敷于治疗部位,每次30min,第1周连续性使用每天1次,而后每周使用2次,共6周为一个疗程,且配合基础药物治疗。以面部炎性皮损减少的百分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激光组有效率为60.0%;红蓝光组有效率为62.5%;联合组有效率为95%。联合组有效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酮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寻找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样小鼠模型,通过PASI评分和组织病理评估丹参酮胶囊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炎性反应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二相解毒酶基因[NAD(P)H醌氧还原酶-1(NQO1)]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丹参酮胶囊能明显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炎性反应程度,包括减轻皮肤红斑、鳞屑和皮损厚度。丹参酮胶囊能降低银屑病样小鼠血清中IL-17A和TNF-α水平(均P<0.05)。丹参酮胶囊还能诱导银屑病样小鼠皮肤组织中Nrf2、HO-1和SOD2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 丹参酮胶囊通过降低银屑病样小鼠血清中IL-17A和TNF-α水平以及激活Nrf2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无症状可疑神经梅毒患者实行腰穿术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本科门诊诊治的100例无症状可疑神经梅毒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性心理护理干预:腰穿术前、中、后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3次,在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对2组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评分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恐惧情况、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无症状可疑神经梅毒患者行腰穿术脑脊液检查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其恐惧、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预防神经梅毒给患者带来的不可逆性损害,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疤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2 940 nm点阵铒激光对70例痤疮疤痕患者进行治疗,分别用疗效判定标准和ECCA权重评分对治疗前后照片分析统计。结果:疗效判定标准显示,用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后平均有效率为91%,ECCA权重评分显示,面部凹陷性痤疮疤痕由治疗前平均权重分值的49.5减低为28.4,减少约43%(T=3 372.50,P<0.05)。结论: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疤痕疗效确切,安全且副作用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疤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2 940 nm点阵铒激光对70例痤疮疤痕患者进行治疗,分别用疗效判定标准和ECCA权重评分对治疗前后照片分析统计。结果:疗效判定标准显示,用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后平均有效率为91%,ECCA权重评分显示,面部凹陷性痤疮疤痕由治疗前平均权重分值的49.5减低为28.4,减少约43%(T=3 372.50,P0.05)。结论:2 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疤痕疗效确切,安全且副作用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光斑、小功率Q开关Nd∶YAG激光联合谷胱甘肽、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接受Medlite C6 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 nm,光斑6 mm,能量2.5~3.0 J/cm2,共治疗8次,间隔1周,第9次后治疗间隔改为1个月,共治疗6次.同时联合还原谷胱甘肽900 mg和维生素C2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共14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个月.治疗前后均拍照,并算出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结果12例患者中治愈1例,显效5例,好转6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MASI值由治疗前的13.8±4.3降到7.1±2.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等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毛孔缩小,皮肤更细腻.结论大光斑、小功率Q开关Nd∶YAG激光联合谷胱甘肽、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疗效好,安全性高,无需停工期,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治疗黄褐斑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08准分子激光治疗剂量改良的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70例白癜风患者,每例患者选择两处相近或对称部位的皮损,分为A组、B组.A组、B组起始剂量相同,照的光斑数相同,A组为仪器提供剂量调整方法调整治疗剂量,B组为本所根据前期治疗经验总结而出的剂量调整方法调整治疗剂量,两组均隔3d照1次.治疗10周20次后观察结果.结果 A组显效率为48.6%,有效率为85.7%;B组显效率为74.3%,有效率为97.1%.x 2检验显示,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4,P=0.023),但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17,P=0.088).结论 两组治疗对白癜风均有显著效果,但剂量改良后,可显著提高白癜风治疗的显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 940 nm铒点阵激光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7年在我所分别采用铒点阵激光及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的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各50例,评价其术后红肿时间、脱痂时间、治疗2次3个月后瘢痕改善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评分等。结果:铒点阵激光组及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治疗后红肿时间分别为(3.85±0.36)天和(3.75±0.42)天,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脱痂时间分别为(7.76±2.21)天和(5.25±1.87)天,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瘢痕严重程度评分均下降,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平均下降(25.34±5.06)分,改善度达(40.09±8.01)%;而铒点阵激光组平均下降(19.42±4.75)分,改善度达(29.39±7.93)%。结论:两者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效,安全性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组改善瘢痕更加明显,且脱痂时间短,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