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维晟  王一尘 《心脏杂志》2005,17(3):303-303
目的:证明和探讨大量钙的摄入和促进骨钙沉积的手段是否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辛伐他汀能否同时发挥改善血管钙化和骨钙沉积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质量150~200g。随机分为5组:①基础组(n=8):标准饲料;②VitD3对照组(n=9):标准饲料;③高脂组(n=9):高脂饲料;④高脂高钙组(n=9):高脂高钙饲料;⑤辛伐他汀组(n=9):高脂高钙饲料,同时辛伐他汀每天10mg/kg干预。  相似文献   
2.
以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的732名无心梗老人(平均年龄78岁,67%为女性)为研究对象,检测外周血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每种炎症标记物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经过平均5.2年随访,有56例参与者最终发展为CHF。在调查了各种危险因素之后发现,与基线水平比较,TNFα和IL-6与CHF发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细胞内钙超负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揭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并简要介绍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及其受体,受体调节蛋白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AMI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60例(入院时血糖≥7.8 mmol/L)和非高血糖组60例(入院时血糖<7.8 mmol/L).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糖、血清hs-CRP和BNP,心脏超声检测入院时和2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室壁运动积分(WMS)的指标.结果 高血糖组入院时血糖、BNP和hs-CRP分别为(9.6±0.6)mmol/L、(1 750.6±677.1)ng/L、(56.1 ±38.6) ng/L,显著高于非高血糖组(5.7±0.5)mmol/L、(497.2±450.3)ng/L、(36.3±26.2)ng/L(t值分别为38.7、11.9、3.3,P均<0.01);高血糖组患者心脏超声指标LVEF、LVEDD、LVESD和W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高血糖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52.51±10.01)%与(56.4±9.5)%]、LVEDD[(50.2±5.6) mm与(53.0±5.2) mm]、LVESD[(36.8±6.2)mm与(41.0±6.2) mm]和WMS[(2.1±0.7)分与(2.9±1.0)分]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9、2.836、3.814、2.086,P均<0.05).结论 高血糖可导致hs-CRP、BNP升高,对AMI老年患者的心室重构产生影响,但更多机制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1688例基线正常血压者,女性占58%,平均年龄55岁。采血检测检测基线血清醛固酮水平,继后人均随访4年,记录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社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蛋白尿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和分析其与慢性心衰危险因素脑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60例CHF患者,按照尿蛋白分为蛋白尿无加重组(蛋白尿较前增加2+以下,30例)和蛋白尿加重组(蛋白尿较前增加2+及以上,30例)。根据试纸条法检测的蛋白尿结果判断蛋白尿并分度,免疫荧光法测定BNP、CRP,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随访比较两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后,蛋白尿无加重组与蛋白尿加重组BN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60.1±66.3)ng/L比(209.4±89.5)ng/L,P=0.02],CR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7±2.9)mg/L比(8.2±4.5)mg/L,P=0.01],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5%±6.0%比58.5%±7.0%,P=0.02)。蛋白尿加重组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比例更高(P=0.03和P=0.02),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高的比例也更大(P=0.04)。两组的MACE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P值分别为0.04和0.01)。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经年龄、合并症、BNP、血红蛋白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校正后,蛋白尿仍然是心原性休克(OR=1.98,95%CI:1.21~2.39)及院内死亡(OR=2.56,95%CI:1.65~3.9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CHF患者的蛋白尿和BNP、CRP相关,可能是预测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3例年龄在60-85岁的患者,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2组:非骨质疏松组86例,骨质疏松组97例;根据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钙化组(积分〈200)68例;中度钙化组(200≤积分〈300)43例;重度钙化组(积分I〉300)7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和钙化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56.7%(55/97)、80.4%(78/97)、78.4%(76/97)、71.1%(69/97),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的37.2%(32/86)、54.7%(47/86)、44.2%(38/86)、31.4%(27/86)(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14.4±3)ng/L比(424±6)ng/L(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任意冠状动脉分支的钙化程度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超过50%狭窄者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者占比更高[20.6%(20/97)比3.5%(3/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状动脉血清骨钙素水平分别为(45.6±8.3)、(26.2±4.8)、(15.5±10.2)ng/L,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骨钙流失与钙质在冠状动脉的沉积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该机制与血清骨钙素水平有关,血清骨钙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钙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期,通过尸体解剖等病理研究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与冠脉钙化斑块之间呈高度正相关,部分研究报道,腹主动脉钙化对心血管病的死亡有明显影响。主动脉弓钙化和继发性血管疾病有关联。该研究通过对腹主动脉钙化(AAC)者随访的研究,探讨了AAC与心血管病和死亡的重要相关性。 方法 该研究参加者2515例均来自Fram-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类型和特点.方法 111例老年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60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1例,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梗死血清标记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收集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高峰值并比较,并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TEMI组60例,其中年龄>75岁13例(21.7%);NSTEMI组51例,其中年龄>75岁31例(6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63,P<0.05).STEMI组血清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分别为(609.88 ±64.32)、(93.55±28.87)、(53.47±8.56) μg/L,均明显高于NSTEMI组[(126.31±30.74)、(32.17±11.34)、(10.14±3.01) μg/L,t值分别为48.66、14.27、34.37,P均<0.01].STEMI组60例患者血清CK-MB、肌钙蛋白水平均升高[均为100%( 60/60)];而NSTEMI组51例患者肌钙蛋白均升高[100% (51/51)],CK-MB升高仅31例[60.8% (31/51)],两组CK-MB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0,P<0.01).STEMI与NSTEMI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75%分别为30例(50.0%)和13例(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P<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类型不同,高龄老年人更多见的是NSTEMI,明确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类型并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指导疾病的早期诊断、降低漏诊率、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我院老年科住院的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147例,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抑制率≤50%)和阿司匹林非抵抗组(N-AR),并分析两组临床数据. 结果 AR组30例,N-AR组117例.AR发生率为20%.AR组同型半胱氨酸(Hcy)、FPG、TG、LDL-C及HbA1c分别为(16.43±4.77)mmol/L,(7.73±0.16)mmol/L,(1.70±0.60) mmol/L,(2.60±0.55) mmol/L,(7.79±0.58)%,均明显高于N-AR组,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为(34.17±9.30) mmol/L,低于NA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TC、LDL-C和Hcy是AR的影响因素,使患者AR的危险性分别提高1.9倍,0.1倍,13.1倍和1.1倍.血糖不达标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者AR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的AR现象,有效地控制血糖,减低血脂,降低Hcy,可降低AR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