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内科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低频强声对肝脏及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暴露于频率为103Hz或300Hz的声场中,暴露时间分别为5分钟和10分钟。根据暴露的频率和作用时间,分为4个实验组和对照组。依据暴露后观察时间,每组再分为即刻组、3天组和7天组。依据肝脏、脾脏损伤程度判断标准,对低频强声暴露后及对照组肝脏、脾脏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光镜下肝脏、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及组织水肿等改变。结论低频强声可导致肝脏、脾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强度低频噪声对听力及内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5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r)13只和暴露组39只,暴露组包括即刻组(E0组)、3天组(E3组)和7天组(E7组)各13只,经强度为150dB中心频率在500Hz的稳态噪声持续暴露10分钟,分别于即刻、震后3天、7天,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检测后处死动物,取材制作耳蜗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经150dB强噪声暴露后即刻,大鼠ABR阈值显著升高,3天组轻度恢复,7天组未进一步改善。暴露后各时间点ABR阈值较暴露前明显增高(P<0.01),E0组与E3组、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E3组与E7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低频强声暴露后各组耳蜗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均可见Caspase-3染色程度不同的阳性表达,对照组无明显表达,实验暴露组各时间点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E0组与E3组、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E3组与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的低频噪声能够造成听力明显损伤,但可部分恢复,Caspase-3介导的内耳细胞凋亡可能在噪声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强度低频稳态噪声对大鼠耳蜗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暴露于频率100Hz和300Hz,声压级153.7dB和158dB的声场中10分钟。暴露前、暴露后即刻、3天和7天分别测试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并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组大鼠噪声暴露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均显著提高,脱离声场3天后仅可轻度恢复,7天后无进一步改善。300Hz组听力损伤更重。2组大鼠内外毛细胞均损伤严重,表现为毛细胞静纤毛缺失、融合及团状变,并可见螺旋器表面渗出性改变。由底圈向顶圈毛细胞损伤逐渐减轻,7天损伤程度较即刻有所减轻。300Hz组损伤较100Hz组重。结论高强度低频稳态噪声可造成大鼠耳蜗形态及功能严重损伤。耳蜗形态损伤以底圈最重,外毛细胞损伤较内毛细胞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强声对大鼠胃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暴露于频率103 Hz或300 Hz的声场中,暴露时间分别为5 min或10 min。根据暴露的频率、作用时间,分为4个实验组和对照组。依据暴露后观察时间,每组内再分为即刻组、3天组和7天组。对低频强声暴露后大鼠行为学进行观察,测定胃液pH、胃动素水平,并对胃黏膜糜烂及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结果低频强声暴露后大鼠活跃程度下降,反应迟钝。不同条件暴露后各组大鼠胃内pH值无明显差异,暴露3 d后胃内pH最高为3.15。所有进行检测的85例实验组大鼠胃黏膜中,有9例出现斑点糜烂,对照组6例未见明确糜烂。各组均未见明确溃疡发生。和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尤其2、4组大鼠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低频强声可影响大鼠的行为,并可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及胃动素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