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强化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患急性冠脉综合征且30 m L/(min·1. 73m~2)≤e GFR 60 m L/(min·1. 73m~2)者357例纳入研究。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者281例,随机分为2组,组1:强化他汀+PCI组(141例);组2:标准他汀+PCI组(140例)。拒绝PCI治疗者76例,随机分为2组,组3:强化他汀+非PCI组(38例);组4:标准他汀+非PCI组(38例)。随访1年。出院前和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血生化指标。临床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室速或室颤、新发房颤、急性肺水肿需主动脉球囊反搏、肾衰竭需血液透析、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结果:组1与组2出院后12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分别为10例和27例(P=0. 004); 2组e 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 4±6. 8) m L/(min·1. 73m~2)vs(52. 2±7. 3) m L/(min·1. 73m~2),P=0. 014]。组3与组4出院后12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分别为4例和12例(P=0. 039); 2组e 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9. 4±5. 1) m L/(min·1. 73m~2) vs (50. 2±7. 6) m L/(min·1. 73m~2),P=0. 021]。结论:无论是否接受PCI治疗,强化辛伐他汀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情况比标准辛伐他汀组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三尖瓣环下心室侧消融在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右侧房室旁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曾消融失败和/或消融后复发的9例右侧房室旁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且均于三尖瓣环下心室侧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所有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其旁路分布分别为三尖瓣环后侧游离壁5例、希氏束旁2例、三尖瓣环侧壁2例。术中放电消融(4.4±0.8)次,放电消融过程中旁路阻断时间为(6.5±1.3)s,所有患者术中旁路均同时达到双向阻滞。随访(28.4±15.6)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和/或旁路传导恢复,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出现。结论三尖瓣环下心室侧消融右侧房室旁路是安全有效的,可增加导管的稳定贴靠,尤其是对于消融失败或复发病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单环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术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单环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49岁。因"间断性胸痛伴心悸1个月"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1个月前患者晨起或活动时出现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条索状烧灼感,伴有出汗,持续1~3 min,可自行缓解。既往慢性胃溃疡病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吸烟20余年,每天2包,偶有饮酒。入院前1天门诊动态心电图示:患者胸痛发作时伴Ⅰ、Ⅱ、Ⅲ、aVF、V_2~V_5导联ST段抬高(0.1~2.0 mV),伴短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具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消融前进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解剖关系,并在CARTO系统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完成术后45 d门诊随访的患者189例。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进行分组:术后口服NOACs进行抗凝治疗者为NOACs组(29例),术后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者为华法林组(16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术后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卒中史、冠心病史、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HA2DS2-VASc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NOACs组糖尿病比例(34.5%比15.6%,P=0.016)、HAS-BLED评分[(2.3±1.0)分比(1.7±1.2)分,P=0.008]显著高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封堵器压缩比、成功封堵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卒中发生率等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术后45 d随访时,两组患者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总出血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NOACs组患者残余分流发生率显著小于华法林组(21.7%比45.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ACs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治疗,其短期随访不增加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经验的累积对短期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90例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3组:组1(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第1~30例;组2(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第31~60例;组3(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第61~90例。分别对3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7±7.6)岁,CHA2DS2-VASc评分为(3.8±1.5)分。手术成功率为94.4%。组1、组2、组3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5(53~90)min比48(42~63)min比46(41~56)min(P0.001);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4(10~20)min比9(6~15)min比8(6~13)min(P0.001);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4(70~140)ml比72(50~100)ml比68(50~92)ml(P0.001)。封堵器压缩比随学习曲线的延长逐渐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比22.0%比25.0%,P0.001)。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呈逐渐减少趋势(20.0%比10.0%比3.3%,P=0.022)。结论随着操作经验的累积,WATCHMAN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安全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