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自限感染和慢性感染与粘病毒抵抗基因-1(MxA)启动子的-88位点G/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抗-HBs和抗-HBc阳性的HBV自限感染者和340例慢性感染者的外周全血,提出基因组DNA;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88G/T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Odds ratio和x^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xA-88G/G基因型(低表达型)检出率为50.2%(221/440),T/T基因型(高表达型)检出率为5.5%(24/440),G/T杂合型检出率为44.3%(195/440)。与慢性感染患者相比,自限感染患者携带较低的G/G基因型(41.0%与52.9%,P〈0.05)、G等位基因(62.5%与75.3%,P〈0.01)和较高的T/T基因型(16.0%与2.4%,P〈0.01)、T等位基因(37.5%与24.7%,P〈0.01),而两者之间的G/T杂合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xA-88G/T基因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BV感染的自然转归,有望成为临床上HBV感染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多种体外培养方法的效果,确定乙型肝炎患者MSCs的最佳体外培养方案;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比较2种接种方案和5种不同成分培养液的乙型肝炎患者MSCs体外培养成功率。比较5种不同成分培养液和4种换液方案的乙型肝炎患者MSCs生长曲线。进行乙型肝炎患者MSCs的形态观察和表面分子鉴定,传代培养以初步了解其生长特性。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接种法的体外培养成功率(88%)高于全骨髓接种法(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种培养液的体外培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患者自体血清培养液的培养成功率最高(100%),3种FBS培养液的培养成功率次之,健康成人血清培养液的最低(56%)。患者自体血清培养液的MSCs生长曲线最高,健康成人血清培养液的生长曲线最低,3种FBS培养液的MSCs生长曲线集中位于上述两者之间。以2d或者3d一次全量换液的MSCs生长曲线较高。乙型肝炎患者MSCs与正常人MSCs形态相同,表面分子表达一致,生长特性近似。结论乙型肝炎患者MSCs的体外培养方案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后,自体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2~3d全量换液为佳,可以较快获得纯度较高的MSCs。乙型肝炎患者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正常人的近似。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对临床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出现YMDD变异后对临床病情及病毒量的影响 ,以及YMDD变异与前C区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 13 5例曾用过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住院病例 ,按检查结果分为两组 ,YMDD变异组 61例 ,未变异组 74例 ,对两组病情诊断、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 ,YMDD变异与HBeAg、前C区变异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YMDD变异与未变异在慢性肝炎 (轻度 )分别为 9.8% ( 6/ 61)与 8.1% ( 6/ 74)、慢性肝炎 (中度 )分别为 44 .3 % ( 2 7/ 61)与 48.6% ( 3 6/ 74)、慢性肝炎 (重度 )分别为 2 6.2 % ( 16/ 61)与 2 9.7% ( 2 2 / 74)、慢性重型肝炎分别为 9.8% ( 6/ 61)与 14 .9%( 11/ 74)、肝硬化分别为 4.9% ( 3 / 61)与 10 .8% ( 8/ 74) ,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病毒载量 <1×10 4copies/ml者分别为 1.6% ( 1/ 16)与 2 0 .3 % ( 15 / 74,P <0 .0 1)、1× 10 4~ 10 6copies/ml者分别为 9.8% ( 6/ 61)与 2 9.7% ( 2 2 /74,P <0 .0 1)、≥ 1× 10 7copies/ml者分别为 88.5 % ( 5 4/ 61)与 5 0 .0 % ( 3 7/ 74,P <0 .0 1)。肝功能 6项指标中ALT、ALB、A/G、TBIL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ST、PTA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5 )。YMDD变异组中HBeAg阳性率 68.9% ( 4 2 / 61) ,未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方法 对44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定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 含量,治疗前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 干扰素治疗后第6个月的HBeAg阴转率为75.0%,随访1年后为68.2%。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率为47.7%,其平均出现时间(3.14±1.49)周,平均持续时间(8.24±3.52)周,ALT平均升幅为基础ALT的(1.73±1.13)倍。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有利于提高干扰素治疗显效(Fisher精确概率,P—0.028)。治疗前外周血中HBeAg水平较高、肝内炎症活动度适中及HBcAg表达活跃有利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出现。从发生时间分析,外周血中的HBeAg和抗-HBc水平下降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起始相吻合。结论 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可能为:干扰素治疗抑制了病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外周血中HBeAg和抗-HBc水平快速下降,降低了对识别HBcAg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封闭作用,从而激活了CTL细胞介导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HBV基因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鉴定、应用血清HBVDNA的PCR扩增产物制备基因探针和单项抗HBc阳性血清的HBV基因扩增。PCR用adr、adw、ayw3种亚型HBV的C基因区共有序列为内外两对引物分单次或套式扩增,产物为66abp或428bp,两者序列中段共含-BgIⅡ酶切点并与一寡核苷酸探针同源。428bp产物被用以缺口平移标记32P探针作斑点和转印杂交检测。结合分子杂交的PCR结果从单项抗HBc阳性的8/42例慢性肝炎和2/12例无症状受测者血清中检出HBVDNA,证实病毒低度复制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南方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Sen-VD和H亚型的感染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参照Genbank公布的序列合成H和D亚型二套引物,对2000年10月~2002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非甲~非戊型64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CR-ELISA检测。结果在64例检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32例(50%),其中D亚型12例(18.7%),H亚型阳性4例(6.3%),D H亚型同时阳性16例(25%),在30例对照标本中,查出阳性14例(D H亚型46.7%)。结论中国南方人群中Sen-V感染率较高,为何有这么高的阳性率仍不清楚,是否真正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对散发性甲型肝炎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血清学规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和267例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发病年龄、住院时间;症状明显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不同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以及病死率。结果: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TB、GGT、ALP和PT水平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或有高度显著性(P<0.05,0.01)。而发病年龄、ALT水平以及第一、二、三-四和五-十六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虽然使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肝内瘀胆程度减轻,对散发性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的血清学出现规律无影响;但能引起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并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以台湾株丙型肝炎病毒的非结构区基因序列(HCV-T_3)设计内外五条呈巢式排列的引物,结合AGPC核酸一步抽提法,寡聚核苷酸探针5′末端标记法和Southern电泳转移杂交法,建立简捷特异检测HCV-RNA的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对121例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和45例抗HCV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浆HCV-RNA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66.1%(80/121)和66.7%(30/45)。本文对这一技术的方法学、HCV-RNA与抗HCV的关系、血液暴露史对HCV感染的意义以及HBV与HCV的重叠感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串联重复信号放大系统检测HBV DNA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RSE液相杂交法检测H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用TRSE法、斑点杂交法、定性PCR法及荧光定量TaqmanPCR法分别检测倍比稀释的标准HBVDNA质粒,比较其敏感性;再用355份血清标本对各个方法的敏感性、特异度、结果的符合率等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法的敏感性最高,达到1.33×104copy/ml;普通PCR法的敏感性为5.15×104copy/ml;TRSE法的敏感性为8.33×104copy/ml较斑点杂交法的6.25×105copy/ml高。在HBsAg+HBeAg阳性组,TRES液相杂交法的阳性率与普通PCR法无差别;在HBsAg(+)/HBeAg(-)组,TRSE液相杂交法只与荧光定量TaqmanPCR法有差别。结论TRSE杂交法能够区分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HBVDNA复制的差别;它具有敏感性、特异度高,实用性强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HBVDN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