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寻找控制垸内沟渠开放水网型地区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92—1993年在江陵县资市镇花章村进行了一次性人畜同步化疗控制日本血吸虫病效果的观察.材料和方法1 试区概况 花章村位于荆州四湖水系上游,属典型垸内沟渠开放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农作物以稻、麦、油菜、棉花为主.现有耕地185.6ha,其中水田87.4ha.该村总人口1125人,7个村民小组.水牛80头.2 居民感染情况 化疗前对该村采用孵化与Kato-Katz法粪检普查986人,查出阳性291人,粪阳率为29.5%,病人EPG均值为14.6,人群EPG均值为4.3.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有效、经济、简便易行的现场化疗方案,1989~1990年,我们在江陵县资市镇选择居民粪检阳性率在30%以上的3个村,分别实施集体化疗、扩大化疗和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化疗方案 1.集体化疗村(称A村):居民粪检阳性率为30.26%,总人口1 585人。对5岁以上人群集体化疗一次。 2.扩大化疗村(称B村):居民感染率为34.31%,总人口910人,对普查出的粪检阳性者进行对象治疗,同时对疑似感染者进行扩大化疗。扩大化疗对象:对粪检阴性者作免疫学检查,先作皮试过筛,皮试阳性者采  相似文献   
3.
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采用毗喹酮50mg/kg1d疗法、对粪检阳性者化疗、对疑似患者扩大化疗的对策,连续3年,防治效果明显,人群感染率下降74.90%,3~9岁儿童感染率下降87.74%,感染度(EPG)下降94.07%,居民点周围(100m内)钉螺阳性率下降91.52%,5岁以下儿童已无新感染,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人群粪检阳性率为29.51%的境内水网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在农田水利渠网化及钉螺扩散情况下,采用人、牛同步化疗,分年1:0.6:0.2比例调整化疗覆盖率(平均40.84%)和辅以消灭阳性螺点的方案,3年取得显著效果:人、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34%和88.59%;14岁以下儿童新感染率下降了87.36%;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94.17%与95.90%。并提出防治对策实施的起始年高覆盖率(占总人口的85.51%)群体化疗是有效消灭传染源的关键。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上述方案不失为境内水网型地区控制血吸虫病优化防治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2年在居民感染率为29.5%,牛血阳性率为66.7%的重疫区村,有渠道66条;其中有螺渠道占96.9%,有螺面积占99.6%;阳性螺渠道占7.8%,占有螺面积18.7%。主要分布在支、干渠内,分别占45.24%、39.83%。支、干渠是牲畜放牧的主要场地,牛粪是污染水体感染钉螺的主要因素。支、干渠不仅感染螺平均密度及钉螺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有阳性螺的面积大,是洲垸型开放性渠道中高危易感渠道,是造成人、畜易感血吸虫的主要地带。  相似文献   
6.
洲垸型渠道钉螺分布特点及形成易感地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陵县资市镇是洲垸型渠道地区的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2年居民感染率为29.5%。耕牛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66.7%。垸内渠道共有66条,面积30万m~2。其中有螺渠道占97.0%,有螺面积占99.3%;感染螺渠道占7.6%,面积占18.3%。主要分布在支、干渠内,分别占45.2%、39.8%。支、干渠是牲畜放牧,尤其是牛嬉水主要场地,经搜集野粪检查血吸虫卵和水体尾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牛粪是污染水体感染钉螺的主要因素。支、干渠不仅感染螺平均密度及钉螺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有感染螺分布的面积大,是洲垸型渠道中的易感地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