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运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并同时给予患术前指导与术中、术后护理,减轻患紧张情绪,使患更好的配合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韩跃华 《胃肠病学》2002,7(3):188-189,192
假性肠梗阻是一种无任何肠腔阻塞而有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假性肠梗阻综合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定义为:具有与任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6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腹痛、腹胀2周入院。体检:腹软,外观膨隆,左上腹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8次/min,肛门指诊未及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6.5×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0.527。尿潜血(++)。粪便潜血(+),寄生虫卵(-)。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运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并同时给予患者术前指导与术中、术后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方法以H.pylori26695和J99作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所需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片段。使用Genemachine点样仪进行点样,采用Cy3-dCTP或Cy5-dCTP以及Klenow片段标记H.pylori基因组DNA,并完成芯片杂交和数据读取。数据判断标准是标化后Cy3/Cy5比值(ratio)<0.5则认为不存在这一基因(记作0),若ratio值≥0.5则认为存在这一基因(记作1)。使用芯片重复性、信噪比以及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估芯片质量。结果研制的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共包括1 882个基因片段,相对应于1 636个ORF,其中H.pylori26695为1 549个,H.pyloriJ99为87个。信噪比(S/N)<2的基因点数约为10%。芯片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4%(H.pylori26695)和7.21%(H.pyloriJ99),假阴性率分别为0.27%(H.pylori26695)和0.24%(H.pyloriJ99)。芯片内点间重复率为98%,芯片间重复率为97%。结论成功制备了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所制备的芯片具有较高点一致性、信噪比和统计学重复性,为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H.pylori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工具。  相似文献   
6.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增生、肥厚,患者持续鼻塞,常需张口呼吸,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2002年10月,我院开始运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并同时给予患者术前指导与术中、术后护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186例,男125例,女61例;10~20岁26例;~30岁81例;~40岁50例;40岁以上29例。双侧肥大126例,单侧肥大60例。下鼻甲前端肥大48例,后端肥大35例,下鼻甲前端桑椹样肥厚21例,下鼻甲前后端均肥大82例。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7.
体内外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可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或触发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细胞动力学改变,而菌株的差异可导致不同的结果。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株AGS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H.pylori菌株的细胞毒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的毒力基因和相关亚型。将AGS细胞分别与H.pylori菌株共培养,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cagA、uacA、iceA和babA2基因和相关亚型在胃癌和胃炎H.pylori菌株中呈均匀分布。不同菌株抑制AGS细胞活力和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虽有强弱差别,但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之间不存在整体上的差别。多数H.pylori菌株能抑制AGS细胞周期的G1/S期转换。结论:不同H.pytori菌株对共培养的AGS细胞动力学的影响存在差异,但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的细胞毒性无整体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菌株iceA、babA2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检测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Hp菌株iceA、babA2的分布特征,探讨与Hp临床感染结局相关的菌株基因型。方法141株Hp菌株分离自43例慢性胃炎(CG)、4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0例胃溃疡(GU)和21例非贲门部胃癌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Hp菌株的iceA、babA2、cagA和vacA基因型。结果141株Hp菌株中,iceA1、iceA2和babA2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5%(105/141)、15.6%(22/141)和63.8%(90/141),其中2例(1.4%)为iceA1、iceA2均阳性,16例(11.3%)为iceA1、iceA2均阴性。DU组的babA2检出率显著高于GU组(74.5%比50.0%。P=0.028),DU组的cagA^ /babA2^ 检出率亦显著高于GU组(70.2%比46.7%,P=0.039)。其余疾病组之间的babA2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不同临床疾病与iceA基因型的相关性。结论上海地区Hp感染者的菌株基因型主要是iceA1^ /babA2^ ,babA2在DU和GU的发病机制中起不同作用。未发现iceA亚型与Hp临床感染结局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系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共培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H.pylori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AGS细胞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均能上调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对AGS细胞MMP-2、MMP-7和MMP-9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在促细胞恶变能力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观察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对MMR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共培养。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MSH2和hML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都能下调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对胃癌细胞MMR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部分幽门螺杆菌菌株可能通过损害细胞MMR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内DNA突变累积,增加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时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