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急诊室的故事 凌晨时分,急诊室里来了一位青年男性,由家人陪着,看上去很虚弱。“医生,我肚子很难受,恶心,想吐,心慌、头晕得厉害。”病人有气无力地说,“今天公司聚餐,大家在一起喝了不少酒,回家后就觉得肚子痛,恶心,呕吐了一次,好像是咖啡色的。我平时常感觉胃不舒服,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与低磷血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SAP患者和244例无卒中相关性肺炎(nSAP)的卒中患者的血磷及一系列生化指标,并以血磷水平将SAP患者分为低磷血症组(SAP1)和非低磷血症组(SAP2),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和死亡率.结果 SAP患者的血磷水平低于nSAP患者(P<0.05),SAP1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死亡率均大于SAP2组患者(P<0.05).结论 低磷血症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ICU肺部感染患者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急诊ICU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痰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结果:急诊ICU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5.87%和38.37%;86例患者中单菌株感染38例(44.19%),两株以上混合感染19例(22.1%),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29例(33.72%);共分离病原菌264株,其中G-菌132株(50.00%)、G 菌87株(32.95%)、真菌45株(17.05%);G-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见(23.48%),G 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10.23%);药敏显示各菌耐药水平较高。结论:急诊ICU危重患者肺部以耐药菌混合感染多见,应加强病原学监测以指导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收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3例痰培养阳性的肺部感染患者分为恰当治疗组和不恰当治疗组,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不恰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5.9%)显著高于恰当治疗组患者(14.7%),其平均住院天数(25.1 d)也显著大于后组(19.4 d)。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主要是抗菌药未能覆盖病原菌,在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组主要是病原菌对所选用的抗菌药耐药。结论不恰当抗菌治疗可增加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天数,根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基础疾病、高危因素等结合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进行恰当的初始抗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性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发生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这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在目前情况下,发生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事件后,患者的生存率仅为5%[1].研究显示,大约有1/3的心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内[2],包括重症病房、普通病房、或是院内其他场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SCA 现场急救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调查显示,无论医院工作人员或是普通旁观者,都可能无法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3-4].所以,医院有必要定期组织培训以更新知识,巩固心肺复苏技能.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之一 ,但临床上IBS患者的典型症状复合体不均一 ,经常表现出结肠外症状 ,或与其他胃肠功能性疾病重叠 ,因此 ,认识IBS的肠外表现 ,有助于医生提高诊断IBS的水平。一、头痛总体上 ,30 %~ 5 0 %的IBS患者主诉为头痛。但头痛在一般人群中也非常常见。丹麦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正常人群中 15 %有偏头痛 ,66%有紧张性头痛[1] 。虽然如此 ,一些研究表明 ,IBS患者的头痛发病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非常显著 ;3项独立的有关头痛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内脏感觉过敏是许多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的内脏感觉过敏,这可能与脑-肠神经轴功能异常有关.功能性磁共振(fMRI)是一种反映中枢局部兴奋变化的新颖检测手段,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可测定局部脱氧/氧合血红蛋白比.当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代谢水平的提高必然依赖于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及更多的氧合血红蛋白,表现为磁共振信号增强.fMRI已被应用于中枢对直肠气囊扩张的内脏感觉研究中,并已发现扣带前皮质(ACC)、额前皮质(PFC)、及岛皮质和丘脑等结构可能与内脏感觉有关,初步证实在IB S患者中某些部位的中枢反应异常活跃,但对其中许多细节尚无定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应用fMRI技术观察正常志愿者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中枢兴奋的部位、程度,为进一步揭示国人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内脏感觉异常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7名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3 岁)接受了检查.首先通过向直肠内气囊渐进性注气,记录每一名受试者的不同感觉(包括开始感觉、急迫排便感以及疼痛感)下的注入气体量.随后以初始感觉阈值对受试者进行间隔3 0s注气/放气刺激,共6周期,同步进行头颅fMRI扫描.然后用急迫排便感阈值和疼能感阈值进行同样的头颅扫描.应用GE1.5T Signa MR 扫描仪,MR扫描包括T1W矢状位(400ms/14m s,256×256/1.00NEX);T1W横断位(4400ms/14ms,256×192"2.00NEX)以及EPI功能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3000ms/60ms,FA90°,64×64/1.00NEX)横断位扫描基线定于前联合(AC)和后联合(PC)之间的连线,向上扫描4层,层厚10mm,间隔2mm.在GESUN AW3.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功能图像,相关系数图MR信号强度-时间变化曲线,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融合.如为有效刺激,则可观察到直肠刺激-中枢反应的时间变化与直肠内气囊扩张相符合.功能图像大都重叠在T1W横断位解剖图像上以利于中枢兴奋区的精确定位. 结果所有受试者在受到足够强度的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后均可出现中枢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增加,这些部位主要为ACC、PFC、丘脑和脑岛皮质.同时随着受试者感觉程度的增加,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也随着增加,中枢的兴奋程度也随之增加.在直肠刺激至疼痛时,中枢的兴奋区比非疼痛性直肠刺激时明显增大,而在初始感觉阈刺激时,部分受试者根本没有兴奋区的显示.中枢兴奋区以位于ACC和PFC最为常见,部分受试者表现为兴奋区的单侧优势.丘脑和脑岛皮质的兴奋区也可在部分受试者中显示.结论本研究应用的fMRI是反映直肠在气囊扩张刺激下中枢血流量变化的新型技术,上述发现初步证实ACC、PFC等结构是中枢参与内脏感觉的主要部位,其兴奋程度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内脏感觉的程度,为进一步研究IBS等病理状态下的内脏感觉异常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IB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已知精神因素可能与IBS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应激对大鼠直肠敏感性的效应以及肥大细胞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施加2h的轻度束缚建立应激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以腹痛及排便习惯改 变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内脏痛觉过敏可能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直肠气囊扩张刺激下大脑内脏痛觉中枢的兴奋情况,并比较IBS患者在不同容量刺激下兴奋区分布、范围及强度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性。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高龄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病房收治的年龄>80岁的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组与HCAP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165例高龄肺部感染患者中,HCAP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9.9±12.3)d]显著长于CAP组[(14.6±7.4)d](P<0.05),且病死率显著高于后者(22.9%比7.3%,P<0.05)。2组患者症状不典型,有基础疾病者142例(86.1%)。2组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HCAP组患者入院时的肺炎严重度指数(PSI)显著高于CAP组(125.2±27.1比116.8±25.8,P<0.05),PSI评分Ⅴ级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后者(38.6%比23.2%,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