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重危症,近年来随着新型抑酸、止血药物的临床应用,加之电子胃镜技术的广泛普及,这一疾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其自身特点,临床疗效进展有限。近5年来我院共收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98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8例,其中男167例(84.3%),女31例(15.7%)。年龄60~69岁148例(74.5%),70~79岁37例(187.7%),80岁以上13例(6.8%),最大91岁。1.2疾病分布在19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89例(44.9%),胃癌并出血者52例(26.3%…  相似文献   
2.
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为PU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经临床和胃镜检查确诊为PU的患者资料.将PU分为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复合性溃疡(CU)三种类型,其中GU病变部位按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管5个部位统计,DU病变部位按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后壁、大弯、小弯、球后5个部位统计,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统计不同类型PU检出率,并按性别、年龄、溃疡部位、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在83 888例胃镜检查者中,检出21 308例(25.4%)Pu患者,其中DU占66.33%,GU占24.88%,CU占8.79%;男女性别比为2.44 : 1,其中DU为2.53 : 1,GU为2.26 : 1,CU为2.33:1.GU患者平均年龄为48.02岁,比DU患者大6.7岁.DU发病以30~39岁年龄组最多见,GU以50~59岁组最多见.PU均以冬季发病率(30.17%)最高,夏季最低(2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U的病变部位中,依次为球部前壁57.43%、大弯18.26%、小弯13.21%、后壁7.34%;GU则依次为胃窦45.69%、胃角20.54%、胃体15.54%,幽门管9.36%、胃底和贲门8.87%.PU病例中,行Hp检查13 414例,阳性12 318例(占91.83%).Hp感染在不同类型的PU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出血4.94%、梗阻3.51%、慢性穿孔0.04%.结论 南昌地区的PU内镜检出率为25.4%,高于中国北方地区,PU的发生和性别,年龄、季节和溃疡部位密切相关,合并Hp感染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单腔内镜(SCE)与双腔内镜(DCE)下荷包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手术创面或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黏膜或黏膜下肿块患者3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并行ESD术。其中SCE组予以SCE下闭合创面或穿孔,DCE组予以DCE下闭合。结果 38例行ESD术后,创面或穿孔均予以SCE或DCE下尼龙绳成功闭合。结论应用SCE或DCE下尼龙绳和钛夹成功闭合ESD创面或大穿孔,两者疗效相当,但SCE应用更加广泛。SCE有望取代DCE用于ESD创面或大穿孔的闭合,这为内镜下闭合大面积胃肠穿孔或ESD创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主要临床特征及ERCP的诊断作用。方法对2例反复发作上腹痛或急性胰腺炎患者行ERCP。结果B—P型胰胆管合流异常以反复发作胆管炎、胆总管囊肿扩张为主;P—B型胰胆管合流异常以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为主。B超、CT无法确诊,ERCP有确诊价值。结论对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患者要考虑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可能,应行ERCP检查。  相似文献   
5.
大小不等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小不等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结石大小分为两组:A组(胆总管结石直径小于10mm):52例;B组(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5mm):32例;A组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B组行EST 碎石治疗或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结果:A组52例中,一次性取尽结石者52例,占100%。有3例EST术中出现渗血,1例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B组中27例行EST 碎石治疗,一次取尽结石18例(67%),2次取尽9例(33%);5例行ERBD。有4例EST术中出现渗血.2例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胆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结论:直径大于15mm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难度、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高于直径小于10mm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降部病变2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降部病变发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及胃镜下改变。方法:分析本院近10年来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降部病变207例,探讨其主要疾病及临床特点,胃镜诊断情况。结果:降部病变男多于女;以降部溃疡最常见(40.6%),其次为降部息肉(16.9%)、降部癌(包括乳头癌)占14%、降部炎(11.6%)、降部憩室(4.8%),还有降部乳头炎、黏膜下肿块、钩虫感染、蛔虫、结石、血管病变等;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胃镜 病理可以发现病变位置、大小、形状、性质等。结论:十二指肠降部病变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胃镜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并不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营养不良等,常需采用外科胃空肠吻合术治疗。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置入金属支架可有效解除梗阻。本文分析十二指肠支架对恶性十二指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结果 ①症状评分(8.12±1.88)VS(1.67±0.51),P <0.01。②食管最大宽度为(3.35±0.23)VS(1.78±0.34),P <0.05。③LESP为(41.36±8.24)VS(11.86±2.76),P <0.01。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57.6%(15/26),支架脱落及移位15.4%(4/26),烧心等3.8%(1/26)。⑤随访3、6、12、24个月仅有0、0、1(3.8%)、2(7.6%)例患者复发。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少,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