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DVT与P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PE致死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5万人死于PE,其被列为第三位致死因素[1]。PE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现芹顶部包块18个月,逐渐增大2个月"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左顶部包块约3.5 cm×3.0 cm,局部无红肿,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现芹顶部包块18个月,逐渐增大2个月"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左顶部包块约3.5 cm×3.0 cm,局部无红肿,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现芹顶部包块18个月,逐渐增大2个月"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左顶部包块约3.5 cm×3.0 cm,局部无红肿,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的2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未置入组与置入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9%和0%,P<0.05)。未置入组中有23例(23/196)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再次住院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中有6例(6/48)患者复发,两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中1例滤器倾斜,2例滤器移位,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入路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近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简便有效,但其近、远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传输系统是近年国内研发的新型支架系统,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主动脉夹层的新选择。笔者通过总结使用该支架系统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锚定区不足的急性Stanford B型的病例,评估其近期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的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男7例(87.5%),女1例(12.5%);中位年龄42(33~64)岁;BMI(25.5±3.8)kg/m2。8例均成功植入支架,初始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无I型内漏。平均住院时间为(14.8±3.7)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60~370)d,所有主体、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相关I和III型内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应用单分支覆膜支架行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性,35岁,主因"发现右大腿根部搏动性包块8年,右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8年5月5日入院.既往史:8年前右大腿根部曾被刀刺伤.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现芹顶部包块18个月,逐渐增大2个月"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左顶部包块约3.5 cm×3.0 cm,局部无红肿,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静脉曲张8年"于2007年7月20日入院.入院后诊断为右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VVLE),超声检查示右下肢深静脉通畅,于2007年7月23日行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活血、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4天,患者因家庭原因要求出院.术后第8天,患者下床活动后突然出现右胸部疼痛,无咳嗽、咯血;查体:神清、呈痛苫面容,双侧胸廓对称,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听诊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肿胀,Homan's征(一);给予抗病毒、止痛、活血对症治疗3d,胸痛无明显缓解;后行肺部CTA检查发现右肺下叶部分动脉充盈缺损,考虑栓塞可能,再次行下肢超声检查发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thrombosis,DVT);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本科对54例小儿血管瘤切除术患儿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评估、术后监护、饮食护理等.54例患儿均痊愈出院.认为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能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信心,和谐护患关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