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丽茹  张维  苏旭  黄海涛  刘勇 《疾病监测》2018,33(7):585-589
目的 了解2012 — 2017年天津市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分布情况及耐药位点变异情况,为百日咳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2年2月至2017年7月天津市分离的18株百日咳鲍特菌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培养的阳性菌株进行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克林霉素敏感性进行检测,同时采用E-test法检测菌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对红霉素结合区域23S rRNA domain V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序列测定及分析。 结果 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8株菌株中仅1株对5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余17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克林霉素均耐药,红霉素耐药率最高,达94.44%(17/18),18株菌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E-test法结果显示,仅1株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在敏感范围内,其余17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MIC均>256 μg/ml,18株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为0.19~0.38 μg/ml,复方新诺明的MIC为0.047~1.500 μg/ml;23S rRNA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发现,17株菌发生A2047G位点突变。 结论 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结果完全符合,17株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同时耐药,耐药株23S rRNA序列均发生A2047G红霉素耐药位点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3年天津地区百日咳感染状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天津地区监测点181例百日咳疑似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双目标基因,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百日咳毒素IgG(PT-IgG).30份百日咳DNA阳性标本应用PCR扩增菌毛蛋白2(FIM2)、菌毛蛋白3(FIM3)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48例百日咳病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为68.24%;108例PT-IgG检测阳性率为55.56%.101例核酸阳性病例的病程中位数为11 d;60例PT-IgG阳性病例的病程M为21 d.<1岁病例的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为84.28%,与其他年龄段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份标本百日咳鲍特菌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0%,与GenBank中国际标准株TohamaI、中国疫苗株同源性为99%.结论 2013年天津地区流行的百日咳鲍特菌与国际标准株及中国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近,<1岁病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人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性和变异情况。方法采集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呼吸道标本248份,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多种呼吸道病毒,对检测出的HBoV阳性标本和2015 — 2018年本实验室留存的HBoV阳性标本,扩增VP1及VP2基因全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较,利用DNAStar和MEGA软件进行拼接并绘制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48份标本中6.05%(15/248)为HBoV阳性,阳性患儿的年龄6个月至4岁,所有感染者均为肺炎或支气管炎,10月和11月阳性检出率最高。 测序成功的17株HBoV均属于HBoV-1型,以其中的Ⅰb簇流行为主,但同时也有Ⅰa簇和其他簇存在,天津地区毒株间以及与标准株ST2和ST1间的核酸同源性非常高,为97.9%~100.0%,蛋白质在影响抗原性的主要区域总共有6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结论天津地区HBoV流行高峰期为10月和11月,HBoV流行株以Ⅰb簇为主,基因特性较为稳定,但仍有个别关键位点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分布情况,探讨不同病毒的流行趋势,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同时为今后制定正确的预防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重RT—PCR法,对249份咽拭子标本同时检测腺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冠状病毒229E/NL63,1型、2型、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人鼻病毒,人冠状病毒0C43/HKUl共12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249份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144份,阳性率为57.83%,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为7份,占2.8l%;在阳性检测结果中流感病毒占53.64%,腺病毒占21.19%,呼吸道合胞病毒占8.61%;流感病毒中H3N2亚型占49.38%,甲型H1N1亚型占34.57%,B型占16.05%。结论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天津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不同的病毒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天津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更多证据,并对前期基于有限证据和经验实施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一起发生在集体单位内的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结果 自第一例指示病例于1月15日发病后,该单位相继发现10例确诊病例,且疫情从单位传播到4个家庭内,致7人发病。17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5(19~79)岁;其中10例职工病例全部为男性,7例家庭聚集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职工病例中,8例办公地点在CW车间,2例在行政办公楼。病例的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 d,其中职工病例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5 d,家庭聚集病例为4 d。初期发病未实施隔离措施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4 d,发病期间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2.5 d,发病前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0.5 d。结论 COVID-19传播过程中存在单位和家庭聚集性,在疫情发生初期,准确、迅速的采取封控措施完全可以阻止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大范围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用不同来源MDCK细胞分离H3N2流感病毒时,HA和NA片段氨基酸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H3N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的咽拭子标本13份,分别在三种不同来源的MDCK细胞中传5代.对标本中病毒及细胞传代的病毒进行HA和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病毒传代后HA和NA片段变异情况.结果 与咽拭子中的病毒序列相比,MDCK 5代病毒和MDCK-parent 5代病毒均发生了HA和/或NA的突变.9株MDCK 5代病毒HA发生了P221L/P/H突变;8株病毒发生了NA片段的148位或151位的突变.2株MDCK-parent 5代病毒HA221位为多态性.13株病毒MDCK-parent传代后均发生了NA多态性,大多发生在151位.在MDCK-SIAT传5代后的病毒HA均无突变,3株有NA突变.结论 在对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分析前对病毒进行细胞传代会发生病毒的适应性突变.H3N2流感病毒在MDCK、MDCK-parent中传代后,会引起HA和/或NA突变;MDCK-SIAT传代,病毒变异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郭丽茹  李晓燕  孔梅  刘英华  邹明  苏旭 《疾病监测》2015,30(11):964-968
目的 构建人偏肺病毒融合蛋白亚单位F1、F2原核表达系统,初步获得抗F1、F2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相关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F1、F2基因片段,经T-A克隆确保其准确性,双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按优化后条件大量诱导表达,纯化后经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取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效价,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多克隆抗体是否能与人偏肺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 结果 F1、F2基因均正确插入pET32a(+)中,并具有正确的读码框架。0.5 mmol/L IPTG 37 ℃诱导培养5 h可获得大量带His标签的重组蛋白,纯化后浓度分别达到200 g/ml和300 g/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被抗His标签抗体特异识别;免疫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抗pET32a-F1最高1 : 640,抗pET32a-F2最高1 : 40 960。IFA显示抗pET32a-F1、抗pET32a-F2多克隆抗体均可与人偏肺病毒作用产生特异性荧光。 结论 成功构建了F1、F2的原核表达质粒, 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免疫小鼠获得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有利于人偏肺病毒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嵌合表达人偏肺病毒(hMPV)表位的流感病毒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8质粒系统拯救出的在NS基因中嵌合hMPV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刺激机体产生的针对hMPV和流感病毒的抗体滴度,及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含量。免疫后小鼠用hMPV和流感病毒进行攻击,对攻击后小鼠肺组织和鼻甲骨中病毒含量采用数字PCR方法进行测定,同时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评价其对肺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重组流感病毒株rFLU/hMPV/B(嵌入了hMPV的B细胞表位)免疫小鼠后,产生了针对hMPV和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rFLU/hMPV/CTL+Th(嵌入了CTL表位/Th细胞表位)免疫小鼠后,产生了针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及hMPV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IFN-γ分泌增多)。rFLU/hMPV/B和rFLU/hMPV/CTL+Th引起了平衡的Th1/Th2免疫应答。用hMPV和流感病毒攻击重组病毒免疫后小鼠,肺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免疫后小鼠肺病变明显减轻,肺组织和鼻甲骨中hMPV和流感病毒含量也明显减少。结论重组的2株嵌合有hMPV B细胞表位和CTL表位/Th细胞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hMPV和/或流感病毒体液免疫应答,嵌合有hMPV CTL表位/Th细胞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还可刺激机体产生hMPV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对hMPV和流感病毒攻击也有一定保护作用,该重组病毒株有潜在疫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7-2010年天津市流感流行特点及季节性流感H3N2亚型HA1基因变异特性.方法 采用MDCK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选取14株H3亚型流感毒株进行RT-PCR扩增HA1片段,产物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定结果与WHO全球流感疫苗株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绘制种系发生树.结果 采集咽拭子标本4220份,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UPEC)132与UPEC J96及非致病性大肠杆菌K-12MG1655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比较UPEC 132、UPEC J96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菌体蛋白表达图谱差异,差异蛋白用胰蛋白酶进行胶内酶切,肽混合物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进行质谱分析,将肽质量指纹谱数据输入互联网上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 UPEC 132识别蛋白点数(466±11)明显高于E.coli K-12 MG1655(338±15),也高于UPEC J96(382±12);3菌株共有的蛋白点为298个,2株UPEC共有的蛋白点为56个,UPEC 132特有的蛋白点为89个.MALDI-TOF-MS分析获得UPEC 132特异的及显著上调表达的蛋白点22个,涉及毒力因子、物质代谢转运、蛋白合成调节、生物氧化及未知功能的多种蛋白质.结论 UPEC菌株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间的蛋白质组存在差异,UPEC 132与J96蛋白质组间也有显著不同,为其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