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血病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以及B7-1/CD80、B7-2/CD86、ICAM-1等共刺激分子,能有效递呈白血病抗原,逆转机体对白血病抗原的耐受,启动特异抗白血病的T细胞应答。DC疫苗用于白血病传统化疗后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和防止白血病复发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生物学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患者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用流式细胞仪对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免疫分型;采用改良的热处理姬姆萨(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应用RT-PCR检测ABL/BCR融合基因和MDR1耐药基因。治疗采用针对AML、ALL或二者兼顾的方案。结果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治疗效果差,生存期较短。结论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BAFF分子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以及初步分析其异常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以来院随访的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以EDTA-Na2抗凝。采用单色和多色标记的免疫荧光分析法,分析BAFF分子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CD134、CD25和CD127的表达。结果:共分析了86位肾移植受者。BAFF分子在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率分别介于0.18%至76.97%之间。以15%为界将所有数据分成两组(表达率〉15%组和表达率〈15%组),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BAFF分子表达率〉15%组其BAFF分子表达的平均值为36.91%;BAFF^+细胞群的增加与外周血CD4^+/CD8^+比值、与循环中CD4^+CD25^+CD127^-/low T细胞群等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与循环中CD134^+ T细胞群和CD4^+CD134^+ T细胞群的增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AFF表达率〈15%组所检测的相关指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AFF分子在部分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移植排斥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临床注射用IFN-α GM-CSF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向树突细胞(DC)的分化及其免疫效应。方法:将取8例CML慢性期患者的BMMNC,接种于用含100 mL/L人AB血清的RMPI1640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A组:GM-SCF IL-4;B组:临床注射用IFN-α GM-CSF)后进行培养。培养8 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上的表面标记。采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检测DC刺激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结果: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下分别培养诱导8 d后的DC,其特征性表面标记(CD80、CD86、HLA-DR、CD83、CD1a)的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5);但培养8 d的两组DC表面标记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allo-MLR在DC与淋巴细胞之比为1∶10时,B组的刺激指数高于A组(P<0.05)。DC能够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CTL。结论:CML患者的BMMNC在GM-CSF IFN-α诱导下培养后分化的DC可较强地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可杀伤患者的白血病细胞,有望用于CML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6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11例再障-PNH综合征,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CD55和CD59标记率。6例PNH患者均表现出CD55和CD59下降(P<0.01).11例再障-PNH综合征患者也表现出CD55和CD59下降(P<0.05)。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8例CD55和CD59标记率在95%以上.2例标记率在85%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血细胞膜上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相关蛋白CD55和CD59的缺陷与PNH有密切关系。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细胞膜CD55和CD59可作为诊断PN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CD25在监测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a链(CD25)与恶性肿瘤的病情变化及治疗预后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55例恶性肿瘤病人及50例正常健康人的mIL—2Ra链(CD25)的结合表达率。结果恶性肿瘤病人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前明显低于化疗后(P<0.01),转移组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检测CD25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治疗、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白血病(A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提高临床对难治性白血病的化疗疗效和AL的完全缓解(CR)率和无病生存率(FDS)。方法57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患,随机选择3种常规化疗方案(MA/MAE、DA/DAE、HA/HAE),联合化疗1~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缓解率、骨髓抑制及其它毒副作用;同时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高三尖杉酯碱(HHT)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以MTZ为主的MA/MAE方案有效率最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80.0%(24/30),比DA/DAE和、HA/HAE方案高28.8%和56.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OMP方案有效率为92.6%(25/27),比CDOP方案高27.4%。药物抑制试验显示MTZ对分化较早期阶段的CD34^ 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显高于DNR和HHT。结论MTZ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和较少产生耐药,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8.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名健康人、48例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抉完全缓解ITP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和血小极相关抗体(PAIg),并以RP%和PAIg两种方法配对测定48例ITP患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ITP初治组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缓解组的RP%和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P%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8%,而PAIg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80%,RP%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P〈0.01)。提示RP%法对ITP的诊断价值较传统PAIg法大,且可作为ITP临床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麻醉药品的管理使用现状以及干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麻醉药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处方共1200张作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处方共1200张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干预,分析比较医院麻醉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干预之后的使用情况.结果:干预之前麻醉药品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以注射液为主,干预之后口服用药的使用频率增加,使用较高的为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吗啡注射液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干预前后麻醉药品处方分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后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和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DDs值明显下降,硫酸吗啡缓释片明显上升,干预前后麻醉药品DDDs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麻醉药品的使用还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的规定管理使用,能够促进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汤丽  曹祥山  邱国强  凌云 《江苏医药》2008,34(5):503-505
目的 探讨临床注射用氟达拉滨对大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造血重建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Allo-BMT模型,以清洁级Wistar大鼠为供鼠,清洁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BI)6.0Gy作为清髓性预处理.4h后,A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及脾混合单个核细胞,C组经尾静脉输注用氟达拉滨体外培养24h的供鼠骨髓及脾混合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每天观察三组受鼠造血恢复情况及a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B、C组大鼠的外周血像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8.50±1.05)和(15.17±1.47)d(P<0.05).A组大鼠的血像持续降低至死亡.临床aGVHD评分,B组明显高于C组[(7.33±1.63) vs. (4.67±1.23)分,(P<0.05)].肝脏和结肠病理分级比较,B组以Ⅳ~Ⅴ级、C组以Ⅱ~Ⅲ级aGVHD病理变化为主,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大鼠Allo-BMT模型中,经氟达拉滨体外培养的供鼠细胞能显著减轻受鼠的aGV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