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并发股骨颈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7-05诊治的5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并发股骨颈骨折,2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1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5分,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1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随访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分;患者左髋部出现弹响,X线片未显示假体松动,考虑髂胫束撞击综合征。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5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8分。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5分,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并发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萎缩侧,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可选择内固定治疗,骨折移位明显者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需根据患肢外展肌力、股骨近段髓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聚甲基阿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 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瓦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 充材料。方法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 量比1:2、1:1、2:l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 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ra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同时间、电镜扫描、 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PMMA与CPC 在I: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 45℃,凝固时间约12—14 ra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m之间分布最多(约70%), 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201zm小孔冕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 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PMMA与CPC在I: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 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I九1成形术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方法 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量比1∶2、1∶1、2∶1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m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固时间、电镜扫描、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45℃,凝固时间约12~14 m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μm之间分布最多(约70%),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 ~ 20μm小孔贯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对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适用性,探索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314名绝经后中国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采集所有入选者FRAX预测工具中所包含的各危险因素资料,将包括股骨颈BMDT值等数据输入FRAX,计算10年骨折风险。从所有危险因素数据中得出针对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的回归方程,将该方程得出的骨折风险值与FRAX预测值相比较。对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吸烟和饮酒外,FRAX预测风险与各危险因素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骨折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引起的主要骨折概率(临床性椎体、髋部、肱骨和前臂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均随着股骨颈BMD的下降而升高。根据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回归方程计算的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FRAX预测结果一致,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骨折风险预测,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需手术治疗的下肢损伤,其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发生率可达16%[1].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对于踝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生物力学研究显示,1 mm的移位即可造成胫距关节面的压力增加47%[2].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能够明显改善预后[3].但早期通过开放复位术后显示下胫腓复位不良约为16%[4],有研究通过CT评估显示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率高达52%[5].因此,踝关节骨折下胫腓损伤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胫腓骨复位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术中外旋应力试验时采用卡尺测量与X线透视图像测量法对下胫腓联合稳定进行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7诊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术中内外踝骨折固定后进行外旋应力试验,同时通过X线影像增强器图像和卡尺测量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大小。结果 X线透视图像测量时外旋应力试验阴性34例,阳性16例。卡尺测量时外旋应力试验阴性33例,阳性17例。以X线透视图像测量法为参考标准,卡尺测量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95%CI为0.973~1.000),最大约登指数为1.971,对应最佳Cut-off点为1.6 mm;敏感性为1.000(95%CI为0.759~1.000),特异性为0.971(95%CI为0.829~0.998)。结论确切固定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内外踝骨折后,下胫腓联合不稳也比较常见,此时应采用外旋应力试验进行评估,采用卡尺测量判定外旋应力试验结果与X线透视图像测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且减少了术者与患者的X线暴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新鲜与陈旧骨折椎体的诊断与鉴别要点。方法分析36例(196个骨折椎体)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骨密度以及X线片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点。结果本组患者骨质疏松症较严重,骨密度平均为-3.26,病史平均为13.7个月,多无外伤或仅轻微外伤史,疼痛特点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或突然加重,X线特点为多椎体高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显示模糊。新鲜骨折椎体139个(包括急性骨折椎体82个、亚急性骨折椎体40个和隐性骨折椎体17个),临床表现为突然加重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10个(7.2%)椎体棘突压痛、叩击痛定位准确,X线片可见骨折线;MRI上T1WI、T2WI、抑脂像(即STIR)表现为异常信号。陈旧骨折椎体57个(包括49个已愈合椎体和8个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椎体),已愈合椎体不再出现临床症状,X线片显示压缩程度较严重,前缘及两侧多有骨质增生或椎体终板硬化。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椎体引起的疼痛与体位变化有关,腰背部疼痛弥散,X线可见椎体内出现低密度透亮裂隙,MRI上T1WI为极低信号,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透亮带,周围有低信号带包绕。结论有外伤史,伤后疼痛,棘突叩压痛且与影像检查发现的骨折相符时,应高度考虑新鲜骨折;X线片、MRI检查有清晰骨折线可确认新鲜骨折;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或X线检查发现椎体形态改变时应行MRI检查,鉴别新鲜或陈旧骨折;对于陈旧骨折,需确认骨折是否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2009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22例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42.4±13.7)岁.单侧绞锁9例,双侧绞锁13例.损伤节段:C3~C42例,C4~C53例,C5~C6 10例,C6~C77例.合并损伤:创伤性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骨折4例,关节突关节或椎板骨折5例,头面或颅脑损伤4例.伤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B 级 1 例,C 级4例,D级 11 例,E级6例.伤后 1~15d 行手术治疗,平均(6.2±4.3)d.全麻下行前路椎间减压,利用融合器试模在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小关节绞锁,然后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复位成功率、术后ASIA分级变化、椎间融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5~176 min,平均(106±25)min;术中出血量30~310 ml,平均(89±58)ml;复位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3~2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ASIA分级均有提高,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以Bridwell标准评价,融合率为95.5%.1例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成功率高、创伤小、融合率高,短、中期随访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