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女,36岁。因右乳腺无痛性肿块6个月,增大3个月入院。查体:右乳腺上部可扪及6cm×6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与皮肤无粘连。乳头及局部皮肤无异常。右腋下可扪及2cm×1cm大小肿大淋巴结。彩色B超检查: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低回声、不均质占位。99Tcm MIBI显像:右乳肿块及右腋下肿块弱阳性。胸片、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行右乳腺肿块穿刺,肿块内有淡血性液,抽取3ml离心沉淀行细胞学检查见较多红细胞,部分炎性细胞,少许上皮细胞核异质。于入院后第10d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示右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异…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患者趋于年轻化.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受机体内性激素的影响,其发展、预后以及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与ER和PR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1-2].  相似文献   
3.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例1:男,22岁。因全身皮肤丘疹偶感疼痛及发痒3个月就诊。外院曾考虑为细菌性毛囊炎,组织病理活检考虑纤维组织细胞瘤。全身皮肤多发弥漫性丘疹,淡红色,直径0.5~1.5cm,边缘不清,未见破溃,皮疹部位皮肤感觉减退。病理检查:梭形皮肤组织一块,约1.7cm×1.2cm×1.0cm,表面微隆起,切面实性,可见一直径约0.6cm的灰白色质硬区。镜下观察:表皮大致正常,表皮下有明显无浸润带(图1),真皮内有一边界较清楚但无包膜的纤维样组织增生区,多数细胞梭形,似纤维细胞,弥漫排列,部分胞浆内有少量小空泡。其间夹杂少量典型泡沫细胞,淋巴细胞稀疏,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C或TA化疗方案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的微血管生成、耐药基因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AC或TA化疗方案对45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行术前化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监测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以及耐药基因P 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π(glutathinona-S-transferase π,GST-π)的表达情况.结果:化疗后MVD计数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化疗后P-gp与GST-π阳性表达有部分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化疗前后MVD与P-gp、GST-π的变化无相关性( P >0.05),P-gp与GST-π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P <0.01).结论:AC或TA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MVD计数,但不增加P-gp 和GST-π的表达,建议新辅助化疗可考虑首选AC或TA方案.  相似文献   
5.
肠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昆萍 《云南医药》2006,27(3):296-299
胃肠行为反映了肌肉、粘膜上皮和血管的整合的功能。肠神经系统(ENS)是组织和协调上述三个效应器在组织器官水平上产生有意义的功能行为模式的“肠脑”,储存有多种胃肠行为模式的神经程序。ENS神经节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独立的具有与脑和脊髓类似的整合和处理信息功能机制的神经系统。自然选择在消化道进化形成了一个壁内的“微型脑”以就近控制和调节分布于数米长的胃肠道中的效应系统,这些神经控制都不必依赖中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大肠癌患者微血管密度(MVD)有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分别检测同一患者经动脉新辅助化疗前后MVD。同期设未行治疗的大肠癌患者25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MVD有明显变化,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其MVD无明显变化。新辅助化疗后患者3年内复发6例,对照组3年内复发13例。复发者其MVD明显高于未复发者,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大肠癌患者MVD有明显变化,提示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MVD;新辅助化疗后患者3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行术前化疗的同期大肠癌患者。提示新辅助化疗后降低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与MVD减少有关,对于估计肿瘤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微血管密度 (MVD)及癌基因 (c erbB 2 /Neu)有否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 33例 ,检测经动脉新辅助化疗后VEGF及Neu基因的表达及MVD。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35例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后患者MVD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eu基因阳性表达分别为 4 8% (2 1/33)、5 1%(18/35 ) ,差异无显著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EGF阳性表达分别为 5 2 % (17/33)、4 9% (17/35 ) ,差异无显著意义。化疗组VEGF表达阳性者的MVD高于阴性患者 ,但无相关性 ,r =0 2 7,P >0 0 5 ;对照组VEGF表达阳性者的MVD高于阴性患者 ,VEGF与MVD呈正相关性 ,r =0 38,P <0 0 5 ;术前化疗组乳腺癌患者 3年内复发 5例 ,未行术前化疗乳腺癌患者 3年内复发 13例 ,复发者其MVD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且复发者Neu基因均为阳性表达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MVD ;MVD及Neu基因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与MVD减少有关 ,对于估计肿瘤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癌基因 (c -erbB -2 /Neu)及雌激素受体 (ER)在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根治的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 94例 ,检测手术根治后标本中MVD、Neu基因及ER。结果  94例患者MVD 3 5 4± 9 8,Neu基因阳性表达为 44 % ( 4 1/94) ,ER阳性表达为 61% ( 5 8/94)。本组病例 3年内复发 16例 ,复发者其MVD 42 5± 10 6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3 1 4± 8 7,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且复发者Neu基因均为阳性表达 ,ER阳性 5例。MVD、Neu基因及ER与复发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提示为 (γ =0 745 ,0 867,P <0 0 1和γ =0 186,P >0 0 5 )。讨论 淋巴结有无转移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淋巴结无转移者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根治后出现复发转移 ,本研究提示MVD、Neu基因是判断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中MVD计数高并Neu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介入治疗后胃癌患者VEGF、MVD的变化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及复发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密切相关[1~3 ] ,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 ,MVD)是衡量肿瘤血管形成程度的标志,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iCellGrowthFactor ,VEGF)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MVD密切相关[4] 。介入治疗后胃癌患者VEGF和MVD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3例胃癌患者介入治疗后标本中VEGF与MVD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4~1999年-0 5经病理证实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ER/PR)、微血管密度(MVD)、癌基因(Neu)、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有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别检测经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MDR的表达,观察化疗后腋窝淋巴结(ALN)的情况;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40例作为对照.结果 化疗前后ER/PR及PCNA的阳性表达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前后MVD计数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化疗前后Neu、P-gp、GST-π阳性表达有部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 ALN转移观察组为40%(18/45),对照组为58%(23/40),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辅助化疗前PR与PCNA、P-gp间有显著负相关性,PCNA与P-gp间有显著相关性;化疗后P-gp与Neu、PCNA、GST-π有非常显著相关性;化疗前后ER与PR、Neu与P-gp、P-gp与GST-π间存在有非常显著相关性.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降低ER、PR的表达,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内分泌治疗与否应根据患者化疗前的受体表达情况来决定.新辅助化疗后MVD的计数及PCNA的表达的减少可能是乳腺癌术后复发减少的因素之一.新辅助化疗方案AC或TA治疗二个疗程后未见Neu表达的改变,也未见耐药性的改变,但可降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P-gp及GST-π之间的关系部分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