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脂肪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取得最佳效果的预处理时间。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给予不同时间的IP(5-10、8-10、10-10、15-10 min)和IR(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检测血清AST、ALT、LDH及NO水平,肝组织中MDA、SOD、MPO含量的变化和肝脏病理学变化。以脂肪肝未行IP组和正常肝脏未行IP组及正常肝脏行10-10 min IP作对照。结果 IR后,脂肪肝未行IP组血清肝功能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性浸润程度显著重于正常肝脏未行IP组。在脂肪肝组中,5或8-10 min IP组血清学及肝组织MDA、MPO水平低于其余组和未行IP组,而其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IP组中的NO水平明显高于其对应的IR组(P〈0.05)。脂肪肝IP组中,5或8-10 min IP组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其余组(P〈0.05)。结论脂肪变性加重肝脏IR损伤,IP对脂肪肝的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认为5~8 min缺血和10 min再灌注的IP方案可能是中重度脂肪肝时的最佳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肝癌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近2年收治的53例大肝癌。对肝衰竭原因的分析基于围手术期的相关数据及手术情况,CT评估肝脏体积。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肝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3例大肝癌术后发生肝衰竭8例(15.1%),其中死亡3例。术前肝硬化程度、手术失血、肝切除量是术后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于大肝癌需行肝切除的患者,术前做好肝硬化程度和肝切除量的评估,术中控制出血量及缩短肝门阻断时间是减少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CT定位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f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接受PTGBD治疗的老年急性胆囊炎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100%,均成功置入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胆汁从浑浊开始逐渐清亮,引流效果满意,引流量200~500 ml/d。所有患者在穿刺后48~72 h体温逐渐恢复,腹痛缓解,腹部体征减轻,复查血白细胞均恢复正常。术后3~4周拔除引流管。PTGBD治疗后4周,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者2例返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3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例单纯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堵管,2例导管脱落,1例出血,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对于老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暂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行PTGBD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确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TB)及其他分支杆菌病已被公认为免疫抑制并发症。80年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及由于感染HIV的大多数人产生了免疫抑制,从而增加了分支杆菌疾病的发病率。播散性鸟复合型结核分支杆菌(MAC)疾病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MAC是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最常见的分支杆菌属,然而,公共卫生尤其关心的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所致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加。HIV感染似乎是TB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且,TB是发生在HIV感染人群中几种呼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误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晚期胆囊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晚期胆囊癌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例术前均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后经手术探查诊断为胆囊癌(晚期)伴肝脏转移或胆总管受累,均行胆囊切除术+胆管内支架(T管)置入术,术后恢复平稳,出院.结论 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应排除晚期胆囊癌压迫胆管的可能,仔细鉴别诊断并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解除患者梗阻性黄疸、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术路径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肝外胆道系统结石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7月150例肝外胆道系统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A、B、C三组分别采用改良三孔法、传统四孔法、改良五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缝合时间、排气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成功率为90.0%,B组成功率为92.0%,C组成功率为92.0%,中转开腹者13例。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胆管缝合时间均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式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对老年的肝外胆道系统结石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中,改良五孔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胆管缝合时间较前两组短、少,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更加安全、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胰体尾部切除术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行保留脾脏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2008年4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4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体尾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7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17例合并脾脏切除,手术切除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89.6±20.8)min(65~1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406.3±236.9)ml(100~1000ml).术后有2例出现胰瘘,1例出现胸腔积液,无死亡发生,无新发糖尿病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6.9±3.9)d.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是治疗胰体尾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病变可予保留脾脏,总体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远处转移是影响CRC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硬化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并寻找对肝硬化I/R保护作用的最佳有效时间窗和理想方案.方法 通过构建正常大鼠及肝硬化大鼠模型,以正常肝脏I/R(A组)和正常肝脏10-10 min-IPC方案(B组)为对照组,肝硬化组则分别施行单纯I/R(C组)、5-10 min(D组)、8-10min(E组)、10-10 min(F组)及15-10 min(G组)的IPC方案,每组18只,分别在术后1 h、4 h及24 h三个时间点采静脉血,检测血清ALT、AST、LDH及肝组织中MDA、MPO、NO、SOD水平,评价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炎性浸润及抗损伤程度.结果 肝脏缺血30 min后肝脏功能受损明显,表现为各组的ALT、AST、LDH水平升高,尤以再灌注4 h时显著(P<0.05),但经过缺血预处理后,各IPC组中的NO、MDA、MPO及SOD水平亦显著高于其对应的I/R组,以E组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10-10 min的IPC方案对于正常肝脏I/R确有保护作用,而8-10 min的IPC方案能最有效地启动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指出,根据一项在29个州的普查发现,在1984年~1985年间,每10万同狱犯人中有31例结核病,而在这些州每10万普通人群中仅有8例结核病,CDC指出,在一些较大的惩罚系统,结核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监狱中HIV感染的蔓延有助于结核的传播,由于HIV削弱了免疫系统,CDC建议对所有已知有结核感染的同狱犯人进行HIV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