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国内外学者报道,将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引入免疫学的各种标记检测技术能提高灵敏度,改善稳定性和特异性。本文报道用ABC-ELISA(简称ABC法)检测抗丝虫抗体,并和常规ELISA(简称常规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我所于1982~1984年在余抗县莫家桥村进行了阻断马来丝虫病传播的试点研究。该村1982年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2.04%,1983和1984年分别降为1.03%和0.29%。中华按蚊为传播丝虫病的唯一媒介,1982年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2.56%,1983和1984年分别降为0.07%和0。因而认为当地于1983年达到了控制马来丝虫病传播即基本消灭丝虫病的  相似文献   
3.
用伯氏疟原虫K173感染大鼠,通过对病鼠主要脏器的功能和形态学检查,研究病鼠死亡的原因。实验采用2×107原虫经腹腔感染30只雌性大鼠(7周龄,体重130~150g),在感染后第10天经吉氏液染色血膜检查原虫率,并按标准方法测定红细胞压积、电解质、尿素、肌酐、胆红素、乳酸脱氢酶、SGOT、SGPT、胆碱酯酶和蛋白等指标。测量大鼠尾动脉的血压,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肾  相似文献   
4.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可溶性粗抗原作ELISA,观察了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血清中特异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沙鼠腹腔液中的微丝蚴阳性检出率为36.7%;抗成虫和微丝蚴抗体最早分别在感染后第2周和第3周可测得;两种抗体在第1次出现后,均持续上升,抗成虫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的第16周稍有下降,而抗微丝蚴抗体却持续在高水平上;显性感染沙鼠的抗微丝蚴抗体在腹腔出现微丝蚴后,明显高于隐性感染鼠.  相似文献   
5.
ELISA在丝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LISA检测68例马来丝虫病人和84例班氏丝虫病人的抗体,发现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马来微丝蚴可溶性抗原和犬恶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三种抗原测得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测得的消光值和获得材料的难易,认为选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较好。其敏感性为83.3%~92.6%,特异性为98.8%。分别检测5年和10年前治疗过的马来丝虫病人59例和85例,其ELISA理论转阴率分别为67.1%和82.2%。在一个马来丝虫和三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四批人群共818名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ELISA阳性检出率以10岁以下儿童为最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ELISA的阳性检出率与血检微丝蚴阳性率呈平行关系。综上所述,认为ELISA作为丝虫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对考核与监测丝防工作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丝虫病人血清抗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对114例丝虫病人和113名健康者用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血清抗体,以比较两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马来丝虫成虫取自长爪沙鼠腹腔。虫体洗净后用5%甲基纤维素包埋,用KRYOMA1700型自动切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余杭县莫家桥村子1983年基本控制丝虫病后,继续进行了流行病学纵向监测。1984~1988年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和抗体阳性率分别由1983年的1.03%和30.43%下降为1988年的0和2.63%;原有微丝蚴血症者在3~5年内转为阴性;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由1983年的0.07%下降为988年的0;10岁以下儿童血检微丝蚴及 ELISA 检测均未发现阳性者。表明当地己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标准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冰冻切片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114例丝虫病人和113名健康者用EIST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血清抗体。 马来丝虫成虫取自长爪沙鼠腹腔,虫体洗净后用5%甲基纤维素包埋,用KRYOMAT1700型自动切片机(西德产)切片,制成5μm厚的横切面贴于载玻片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