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结合我室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浅谈其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球每年有150万至270万人死于疟疾,有3亿至5亿人感染疟原虫。在这些死亡者中逾百万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余大多数为孕妇及青少年和无免疫力的旅游者。因此,疟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存,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受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会进行细胞重建,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受染红细胞表面出现很多疣状突起(knob)。恶性疟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PfEMP1)是疟原虫产生的毒性蛋白;这种蛋白通过受染红细胞表面的疣状突起被锚定在红细胞表面,介导红细胞与宿主内皮细胞受体结合,从而使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的清除,并因阻塞作用致宿主脏器功能受损。PfEMP1由疟原虫基因组编码产生,通过其自身的一些特殊结构域将PfEMP1输送至包绕恶性疟原虫的纳虫空泡。由于红细胞没有亚细胞器,因此疟原虫必须建立自己的蛋白运输通路方可将虫体蛋白运至宿主细胞表面。受染红细胞胞质出现的茂氏裂褶是一种分泌细胞器,它将毒性蛋白由纳虫空泡运至红细胞膜表面。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班氏丝虫流行病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关于其感染状况与致病间的关系及其确切病理机制仍不明确。本文作者在个体及社区水平上,对丝虫感染状况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进行群体普查,建立淋巴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评估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机选取了加纳3个主要的丝虫病传播地带(海岸平原、沿海森林及北部平原)的二十个村落,在对各个社区进行普查的同时,对每个社区中各年龄层的大约100人进行了丝虫病症状(包括四肢淋巴水肿/象皮肿和鞘膜积液)的检查。于22:00—02:OO采取被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约氏疟原虫感染后小鼠红细胞膜蛋白及受染红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脑型疟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的BALB/c小鼠红细胞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红细胞膜蛋白的变化。用内皮细胞株与小鼠红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受染红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改变。结果 SDS-PAGE显示约氏疟原虫感染后的小鼠红细胞膜蛋白中含有分子质量约137ku组分,53/54ku固有膜蛋白减少。与未感染对照组比较,受染红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约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疟原虫感染可改变宿主红细胞膜蛋白组成,增强受染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力。这些变化可能与脑型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是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改革.本教研室以双语教学为实验授课方式,同时增加了一套以寄生虫免疫学诊断为核心的综合实验.课后的调查显示,这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是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改革。本教研室以双语教学为实验授课方式,同时增加了一套以寄生虫免疫学诊断为核心的综合实验。课后的调查显示,这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的抗原变异与var基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