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病例简介患者,男,55岁,5h前在下棋时突感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疼痛,并向背部放射,伴有大汗,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测血压为0/0mmHg。经含服速效救心丸15粒后,至我院急诊科抢救,予以扩容、升压、止痛等对症处理后胸痛无明显缓解,出现腹部、右髂部剧烈疼痛,多次做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行腹部血管超声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患者19年前体检发现“主动脉弓瘤样扩张”,3年前发现高血压,最高血压150/ 100mmHg。其父已故,死因不详。其兄8年前猝死。入院查  相似文献   
2.
自婴儿出生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此期的婴儿称新生儿。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对体内外环境的极大变化,适应能力差,易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同时年轻母亲缺乏喂养护理经验,对一些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不了解,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和焦虑。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担心,就很有必要理清新生儿喂养和保健的步骤。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步:一喂养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国际上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很多优点:首先,母乳的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营养需要和消化吸收,从而减少营养不良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危险。母乳中…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医疗护理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全球都面临护理人力资源长期不足的严峻形势,护理工作量迅速增大,难以满足社会医疗需求。Aiken等~([1])研究发现,患者死亡率较高与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密切相关。工作强度大、方式多变、环境复杂,护理人员不仅要面临一定的职业暴露,还要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妥善处理,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外,现有医疗环境和护理资源对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和决策力产生了制约,不利于优质护理的建设。科技发展推动医疗水平,人工智能相关护理技术可一定程度满足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减轻护理人员劳动强度,提升护理质量。本文对  相似文献   
4.
心理护理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急性抢救病人及亲属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灵活运用语言、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最佳疗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急诊抢救工作更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特色。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适当病因治疗和常规抗心衰处理能迅速改善症状,但很多患者由于缺乏自我防护及护理能力。常因病情加重而反复入院,使心功能不断恶化,加之本病用药时间较长,绝大部分时间需在家疗养,所以给予全面系统的出院指导极为重要。作者通过多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型非抗生素治疗方法,波长范围为100~400 nm的紫外线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菌特性。不同波长紫外线的灭活效果存在差异,生物安全性也不尽相同。近年在这个领域涌现一批研究报道,尤其是波长范围为200~280 nm的C波段紫外线(Ultraviolet C,UVC)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这一波长范围的研究新发现进行了综述,包括UVC灭活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灭活效果,分析UVC技术的生物安全性,并简要归纳UVC技术设备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and operate)理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和创新实验平台、指导学生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用医工交叉的方法解决临床难题,产生医学成果。CDIO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形成融合性的创新思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成长、临床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探索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袁力蓉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286-1287
通过分析实习护生锐器刺伤的原因,并制订相应预防对策,防止或减少实习护士职业损伤发生,以保证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以往吸痰装置的人工气道内吸痰中送、退管的核心操作,研制新一代稳定、安全的吸痰装置,以代替护理人员完成吸痰操作。方法 在上一代仿真吸痰机器人研发已取得送、退吸痰管的推拉力、速度、时间等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磁耦合传动和滚轴输送,实现非接触动力传递和卡顿减少,确保吸痰管送退的稳定性;通过在建立人工气道的吸痰练习模型上进行可行性训练,确保吸痰装置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可行性训练表示,在20次有效性模拟实验中,有17次实验可成功吸出模拟痰液约5~9 mL,平均可抽出约7.5 mL痰液;在10次安全性模拟实验中,吸痰装置与手动吸痰在送、退吸痰管时的推力、拉力和旋转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吸痰装置数据更为稳定。结论 该吸痰装置可稳定安全地传送和退出吸痰管,有效完成吸痰操作,且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