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2例住院患者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4mm为原则选择封堵器型号 ,应用左上肺静脉法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放置Amplatzer封堵器。结果  12例全部封堵成功 ,手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及一天、三天、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及影响周围瓣膜及静脉功能 ,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一例发生频发房性心率失常 ,经心律平 4 5 0mg/日治疗一个月后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放置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临床路径给予再灌注和/或常规药物治疗,螺内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20mg/d,观察心肌梗死后1天、7天静脉血BNP水平,1天、7天和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LVDD及LVEF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7天螺内酯组BN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心肌梗死后1天、7天两组LVDD、LVEF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时螺内酯组LVDD扩大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心肌梗死后3个月两组LVEF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螺内酯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螺内酯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BNP水平,并改善远期(3个月)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及白三烯B4(LTB4)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表达。方法:设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及对照组(CON组),以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患者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表面EMMPRIN表达,ELISA法检测其血清LTB4水平。结果:EMMPRIN在UAP组显著高于CON组、SAP组、AMI组,在UAP<1周亚组表达明显。LTB4在AMI组显著高于CON、SAP和UAP组,其AMI<24h亚组增高显著。结论:UA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EMMPRIN表达增高,其出现高峰为胸痛1周内;AMI患者血清中LTB4表达上调,高峰为胸痛24h之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并发糖尿病(D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铜(Cu)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以31例CHD并发2型DM患者(DM组)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不并发DM的CHD患者36例为对照组(非DM组),另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外周血Hcy、Cu浓度、体质指数和血脂。结果DM组血Hcy、Cu[分别为(18.8±3.5)、(21.1±3.8)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7±2.3)、(16.8±2.7)μmol/L](P<0.01)和非DM组[分别为(15.6±1.9)、(14.8±2.2)μmol/L],均P<0.05;非DM组Hcy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u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并发DM组患者血Hcy与Cu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Hcy致D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与Cu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缬沙坦在特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特发性心房颤动成功转律患者56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片80mg/d,随访6个月,随访终点是心房颤动复发。若病人出现症状即进院,即刻行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人在半年后行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共有4例心房颤动复发,对照组13例复发,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vs46%P<0.05),房性早搏、左房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缬沙坦可降低特发性房颤病人复律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损伤动脉外膜重塑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兔腹主动脉抽伤后血管外膜及外膜细胞增殖和表型特征的变化,采用病理形态学、计算机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兔腹主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和外膜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球囊损伤后3天、7天、14天和28天血管外膜厚度均显著增加。外膜细胞密度在损伤后3天开始增加,7天显著增加。外膜细胞增殖指数在损伤后3天达到高峰,7天仍显著增高。外膜细胞的α-actin染色反应在损伤后3天由阴性转为弱阳性,7天和14天呈强阳性。损伤后7天和14天外膜细胞大量微丝和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呈现出肌成纤维细胞的特征。结果提示,动脉损伤后早期血管外膜显著增厚,外膜细胞增殖活跃,成纤维细胞逐渐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伴有收缩蛋白合成增加,这些变化在病理性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射频消融(RFCA)已成为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首选方法,尤其随着标测技术的日益进步,其适应证日益扩大,成为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虽然RFCA已经是治疗PSVT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右侧旁道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其RFCA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左侧,手术时间及X线暴光时间较长,且有发生传导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故我们总结了我院右侧旁道的消融经验。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0(男29,女21)例;年龄14~56(33±13)岁。病程1年到10余年不等,术前常规检查体表心电图(ECG)…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50~59岁人群慢性AF的发病率为1%,而80~89岁AF的发病率则高达22%.慢性AF患者心功能减退,易发生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时致残甚至致死.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复杂,大量的研究显示AF是一种自我延续性心律失常,即所谓房颤连缀(AF begts AF),研究认为其中的主要机制是AF引起了心房电重构(Atri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AER).新近研究认为心房结构重构也在AF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心房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因胸痛或胸部不适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4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诊断分成非冠心病组(NCHD,221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8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21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14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6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35例),测定各组血浆Lp(a)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NCHD组、SAP组和ACS组Lp(a)测定值分别为(166.33±41.92)mg/L、(222.34±44.83)mg/L、(280.32±56.64)mg/L。ACS组Lp(a)测定值明显高于SAP组(F=9.26 P<0.01)和NCHD组(F=8.1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Lp(a)浓度较之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明显增高,提示血浆Lp(a)增高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能是急性冠脉事件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程颖  薛迎生  王斌  江建军 《浙江医学》2013,(24):2211-2212
患者男,74岁。既往体健,有大量吸烟史。3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发作胸闷,与劳力无关,无胸痛及放射痛,伴头晕、黑朦,但无晕厥发作,持续数秒即自行缓解。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最低37次/min),窦性停搏(最长5.1s),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矩阵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