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药学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属共同抗原表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针对沙门氏菌鞭毛蛋一具有广谱反应性的单抗证实了该蛋白上存在共同抗原表位,进一步鉴定了鞭蛋白基因表达产物,结果同样表明该类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通过对该共同抗原表位在沙门氏菌属内外的分布规律测定,显示出它的属特异性。用单抗CBB和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2.
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动物免 …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rSj14FABP)免疫动物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用rSj14FABP分别对昆明系小鼠、Wistar大鼠及绵羊进行3次免疫,于第3次免疫后2周,分别用40、600、及300条尾蚴攻击,于后6 ̄8周剖杀小鼠和在鼠,11周剖杀绵羊,观察各实验组的减虫率及绵羊 组织、粪例减卵率。结果 在小鼠试验中,以BCG为佐剂进行皮内免疫获得33.7%的减虫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抗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共同抗原的4株羊克隆抗体所建立的直接ELISA法,测定了该类抗原表位在沙门氏菌属内外的分布特征。对184株覆盖A至O67血清群沙门氏菌、96株其他肠道杆菌和8株革兰氏阳性菌的测定结果显示,该共同抗原表位广泛分布于沙门氏菌全属内,而在属外出现的频率很低。这类表位既存在于Ⅰ相较毛,也存在于Ⅱ相鞭毛。它们的上述分布特性不同于分型抗原O、H的分布特征。由此可见,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共同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的属特异性,可作为该菌属识别标志,在沙门氏菌快速检验和抗原结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应用PCR技术或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或成虫mRNA中扩增到Sj28GST、C-Sjparamyosin、H-Sj23、Sj14、Sj22.6和Sj.TPI6个编码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的基因,并把它们克隆入适合载体中,在大肠杆菌系统和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系统中进行表达.免疫学检测证明这6种基因重组抗原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我们进一步应用4种比较成熟的基因重组抗原Sj26GST、Sj28GST、C-Sj.paramyosin和H-Sj23进行3批绵羊试验和1批黄、水牛田间试验,评估这几种重组抗原在绵羊和黄、水牛中的免疫保护效果,rSj26GST和rSj28GST分别获得62.1%和50.4%-68.5%的显著保护;n-paramyosin获得42.9%-55.3%、r-C-paramyosin获得44.2%-47.1%的显著保护,r-H-Sj23为51.2%-66.1%的显著保护.各组免疫后的粪便虫卵数和组织虫卵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用r-C-Sjparamyosin、r-Sj28GST和r-H-Sj23免疫典、水牛在血吸虫重疫区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减虫率水牛高于黄牛,显示上述试验的3种日本血吸虫重组分子抗原有希望成为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候选疫苗抗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家蚕细胞和幼虫中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Sj14) 基因。方法: 将该基因克隆于昆虫病毒转移载体p Bac P A K His1 中, 再与修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 N P V) 线性化 D N A 共转染家蚕细胞,经体内重组得重组病毒 Bm Sj14 , 再将 Bm Sj14 感染家蚕细胞和幼虫以表达 Sj14 , 用 Western blot 和间接 E L I S A测定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 Bm Sj14 感染家蚕细胞和幼虫后 Sj14 获得较高表达; 表达产物r Sj14 ( His) 为18k Da 的融合蛋白, 在家蚕细胞中的产量约为100 μg/1 ×106 细胞, 在培养上清中产量为33 μg/ml; 在家蚕血淋巴中得量为4 mg/ml; 在家蚕幼虫组织的得量为46 mg/g 组织。 Western blot 和间接 E L I S A 显示r Sj14 ( His) 具有较高抗原性。结论: Sj14 在家蚕细胞和幼虫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较高抗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rSj14FABP)免疫动物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rSj14FABP分别对昆明系小鼠、Wistar大鼠及绵羊进行3次免疫,于第3次免疫后2周,分别用40、600、及300条尾蚴攻击,于攻击后6~8周剖杀小鼠和大鼠,11周剖杀绵羊,观察各实验组的减虫率及绵羊免疫组的组织、粪便减卵率。结果在小鼠试验中,以BCG为佐剂进行皮内免疫获得33. 7%的减虫率(P<0.05),明显高于以 FCA/FIA为佐剂进行肌肉免疫所获得的减虫率4.7%(P>0.05)。用rSj14FABP皮内免疫大鼠,获得的减虫率为31.9%,但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用rSj14FABP皮内免疫绵羊,减虫率为59.2%(P<0.01),同时,自攻击后第6周至11周,绵羊免疫组粪便中平均每克虫卵数(EPG)分别比对照组减少23.6%~63.3%,第11周解剖时,肝组织EPG减少44.9%,小肠EPG减少69.6%,大肠EPG未见减少。结论rSj14FABP能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部分保护作用,值得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抗原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鼠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DNA中克隆I相鞭毛蛋白基因flic并导入大肠杆菌LC2a中表达。用酸降解法提纯表达产物,测得其分子量为49Kd,PI5.2,与野生型鞭毛蛋白相一致,经Dot-ELISA证实表达产物中存在H-1抗原,进一步应用沙门氏菌属特性单抗de7和DD4,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bblot试验中证实它们所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分布于鞭毛蛋白上,虽由flic中一小段核苷酸序列所编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