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引言超声诊断是通过向人体发射超声波脉冲、接收各组织的反射波而获取体内信息的。它具有无X线检查那样的放射危害、且不用造影剂也能对软组织进行检查的优点。其诊断装置最初为A型(波形显示),以后发展到能显示二维图象(断层像)的B型,进而自1976年左右,由于电子扫描装置实用化而迅速进展。另一方面,在不断提高断层图象质量的同时,又开发出了利用多普勒效应的无损检测血流技术。特别是最近,已能够实时捕捉,显示血流状态图象,并开始在循环领域普及。本文首先介绍超声诊断现状,进而讨论今后为提高超声诊断能力所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物理因子抗生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物理因子抗生育是通过各种物理形式,如温水加热、红外线、超声波和微波辐照,来提高睾丸温度,抑制精子产生,达到避孕目的。早在二十年代,人们就已发现热可以影响产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和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对51例正常人、27例MI及14例原因不明室性早搏患者进行了心脏迟电位体表检测。除27例MI有9例检测到迟电位(33.3%)外,其余受检者均未检出。此9例中,3例经心电图证实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1例有性质不明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另5例均有单源多发室性早搏史。本仪器操作简单,图形显示清晰,基线噪声水平低,重复性好,且具非创伤性,易为病人接受,可供临床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4.
迟电位(Late Potentials)是出现在QRS波群终末与ST段的高频低幅值心脏电活动,它与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自1978年Berbari和Fontaine等报导采用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从体表记录迟电位获得成功以来,迟电位的研究才明显深化。一、体表检测技术迟电位信号非常微弱,从心外膜直接记录时一般在1mV以下,从体表记录时为微伏数量级。由于骨骼肌活动、电极和放大器噪声及工频干扰的引入,即使在理想情况  相似文献   
5.
微弱生物信号测量通常是在很大的共模干扰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如何设计高共模抑制比(CMRR)的前置放大器至关重要。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生物弱信号测量中广泛采用三运放仪器放大器作前置放大。三运放输出级采用单端输出,因此系统CMRR实际取决于三运放。以住的文献在论及三运放CMRR时考虑因素较少,或者只突出了某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在对三运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其CMRR的因素进行较全面的讨论,同时结合我们研制微弱生物信号检测系统的实际对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6.
助听装置的功能是在第Ⅷ对脑神经上产生电信号,使之能被中枢神经系统解释为有意义的声音。在健康的耳蜗内,此编码过程是由基底膜及其上面的毛细胞完成的,它们  相似文献   
7.
为统一迟电位的检测标准,Simson提出了将正交的XYZ导联结合起来形成“向量模”((X~2+Y~2+Z~2)~(1/2))的方法,其采用的典型参数为QRS,总间期和最后40ms的电压值(V_(40))。本文从平均叠加的基本假设出发,对单导联信号平均及向量模进行了理论分析、模拟与实验研究,发现了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来,迟电位(Late Potentials)因其与折返活动和心肌梗塞后室速与猝死的关系引起人们广泛注意。迟电位出现是出现在QRS波群终末和ST段的高频低幅值的心脏电活动,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心肌梗塞的边缘带,但有些研究者在肌强直性营养障碍并室速者、运动员、甚至正常人中  相似文献   
9.
耳蜗内产生的脉冲(动作电位)和其它神经动作电位类似,其形态变化不大,不携带任何信息,故听神经上传送的信息一定是包含在脉冲的产生及其时序之中。听神经的有30000根纤维,若将每个脉冲发生视为二进制代码“1”,则耳蜗实际上是将声信号编码为数万个并行的非同步的二进制信号。本文将阐述这些信号的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机械振动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耳蜗可视为充满液体的U形管,其两臂紧贴,通过一弹性隔膜(基底膜)耦合。这种特殊的结构可由级联RLC网络模拟。我们知道,基底膜的刚性从蹬骨到蜗孔单调递减,相差几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近年来,关于二维医学图象再构三维立体像用于诊断、医学教学、模拟手术等方面进行了不少讨论。究其原因如下: 1.人体结构原本是三维的,且人的形态各异,疾病亦多种多样。 2.已能通过X线CT、MRI(核磁共振成象)等获得断层图象;这些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且在进一步发展。 3.以前只能获得二维图象。随着计算机及其它器件的发展,目前已能处理三维图象数据。得到三维图象数据之后,接下来是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