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碰到一例先天性胸小肌缺如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9岁.因右侧乳房出现肿块5个月,于1992年8月27日入本院.既往无手术史.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双侧胸郭饱满无畸形.右乳内上象限有一 5.35cm大小的肿块,质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尤触痛,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右侧腋窝可及一肿大的淋巴结1×1cm大小,质硬,表面尚光滑,边界清,可活  相似文献   
3.
c—erbB—2,p53,p21基因表达与胃癌及大肠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20例胃癌和大肠癌的癌肿内及转移淋巴结中c-erbB-2、p53、p21基因的过度表达。多基因阳性在胃癌中占66.7%;大肠癌中占68.3%,多基因表达明显提示胃癌及大肠癌预后差。单基因阳性亦分别显示胃癌及大肠癌预后较差。转移淋巴结与胃癌及大肠癌的原发癌肿之间基因过度表达与否的平均符合率c-erbB-2为83.1%;p53为75.3%;p21为77.9%,表明转移淋巴结中的基因过度表达与否与原发癌肿相似。c-erbB-2、p53、p21的多基因表达的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的预后判断明显优于其中某个单基因表达的检测。不同单基因表达有关的后因素在同一癌肿中均不一致同一基因表达不同癌肿中的有关预后因素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CK19、CK20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方法,检测66例胃癌、7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及21例本院健康职工外周血CK19、CK20的表达.结果:7例消化系统良性患者、21例本院健康职工外周血CK19、CK20无表达.66例胃癌患者CK19、CK20、CK19 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5/66)、56.1%(37/66)、46.9%(31/66).TNM分期之间比较,Ⅳ期与Ⅰ、Ⅱ、Ⅲ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Ⅰ、Ⅱ、Ⅲ期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移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胃癌远处转移诊断敏感度高达90%.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K19、CK20可以作为检测胃癌微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81—1988年共收治96例直肠癌病人中,长期误诊的42俐.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性别和年龄: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8~74岁,45岁以上28例,45岁以下14例。误诊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30个月,平均12.5个月。误诊直肠癌的主要症状见表1.本组误诊中,患者自己耽误就诊9例,占21.4%,均为农村病  相似文献   
6.
癌细胞腹腔种植及腹膜微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但敏感性较差。而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率极高,是诊断恶性肿瘤的可靠指标。我们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ISH)测定胃癌术前术后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检查腹腔中游离癌细胞,在预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及临床治疗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胃癌术后不同时期的腹腔B超表现,探讨胃癌术后腹腔B超探测的必要性。方法 胃癌切除术115例,术中均于肝下和/或左上腹放置多侧孔引流管。术后 1、3、5、7、10 天作腹腔 B超探测,观察积液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肝下积液 2 例,B超发现后经调整引流管,即恢复通畅引流。近期腹腔积液 5 例,远期淋巴管漏1例,经处理后均消失,小肠间积液引流无效。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应定期复查腹腔 B超,以尽早发现腹腔积液,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及附加免疫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附加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1例化疗前后和26例附加免疫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结果:化疗后1周患者CD3^ ,CD4^ 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 ,CD19^ 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附加免疫治疗组治疗后1周CD8^ 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及P<0.01),CD4^ 细胞,CD4^ /CD8^ 比值降低(P<0.01)。结论: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加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化疗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应同时使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椁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胸腹腔液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39例胸腹水和腹腔液标本及12例胃肠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合脱落细胞学检查,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胸腹水和腹腔液良恶性判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同时进行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9例胸腹水及腹腔液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0例,占25.6%,端粒酶活性与脱落细胞检查符合率为87.2%(34/39),两种检查方法具有一致性(χ2=12.54,P<0.005)。端粒酶检查胸腹腔液的敏感性为85.7%(6/7),特异性为87.5%(28/32)。12例胃肠癌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腹腔液的端粒酶活性与原发灶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u=2.38,P<0.05)。结论:端粒酶检测与脱落细胞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