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分析发现,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占所有癌症中的10%[1]。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致多基因改变最终癌变。从分子水平来看,微卫星是DNA基因组的一个简单重复序列,DNA复制过程中重复序列的错配对微卫星重复性的破坏称为微卫星不稳定(MSI),可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2-3],被视为癌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早期事件[4]。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确诊为前列腺增生的160例患者,按照治疗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8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进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电切术。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效率,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1936年Rousse lot等在肝硬变患者剖腹术中发现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周围静脉压力,于是门静脉高压症的命名开始广泛应用,门静脉高压症(PHT)是由于功能性或器质性门静脉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多所致,临床表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黑便)腹水等门脉高压症(PHT)是临床常见的综合症。1880年由意大利病理学家Banti首先描述,至1902年Gilbert倡用"门脉高压症"(PHT)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迄今已达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外科医学流程繁杂、操作很多,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手眼系统协调能力和熟练度,这就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同时由于手术操作往往是不可逆的、有创的,因此外科实践教学风险也较大,同时,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以及病人维护合法权益意识的增强,对医学生临床应用基本技能的提高以及临床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处理,也成为了目前医学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9岁,因上腹部不适伴腹胀、恶心、呕吐2个月,于2006年5月8日入院。该患2个月来多在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无呕宿食,偶伴全腹疼痛及反酸、嗳气,可排气、排便,体重减轻10公斤。既往:无手术及外伤史,无结核病及接触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IF-1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中HIF-1α、HK-Ⅱ、VEGF的表达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F-1α、HK-Ⅱ、VEGF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HIF-1 α、HK-Ⅱ、VEGF与结直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在分期晚、分化程度差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且HIF-1α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K-Ⅱ、VEGF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K-Ⅱ、VEGF的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HIF-1α的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表达可以提示结直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且HIF-1可能诱导HK-Ⅱ及VEGF表达,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2008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诊断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小肠和结直肠分别为49.0%、39.2%、11.8%。70%患者有临床症状,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消瘦等。免疫组化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0.2%、58.8%,二者同时表达54.9%。手术完全切除率68.6%,姑息切除率29.4%,切除18枚淋巴结,均无转移。极低度及低度危险性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及死亡,中、高度危险性患者复发、转移率61.8%。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格列卫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和组织学类型在生存的单因素分析中起着预示性的作用。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对其诊断较重要。胃肠道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不主张行常规标准淋巴结清扫。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和组织学类型是评估其预后及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格列卫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收治的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与治疗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一次性完成手术,两组术后14天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14天治疗组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4天内的急性胰腺炎、出血、胆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5.8%,对照组分别为83.3%和75.0%,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发挥减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