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婴幼儿与成人各个护理项目的成本,为管理部门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按单项成本核算方法,对内科、儿科每日位于前10位的7个护理项目的各成本构成及总成本进行核算,并与目前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婴幼儿各个护理项目的人力成本和总成本是成人的1.18~2.50倍和1.14~2.23倍.各护理项目的核算成本与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不相符,除雾化吸入可以收回成本外,其他项目的成本回收率较低.结论 管理部门需依据护理质量管理的要求,在评估科室护理服务人力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制定合理的专科收费标准,才能真正体现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温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以达到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在创伤或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麻醉削弱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在全麻药物或区域阻滞麻醉下,肌肉震颤受抑制,不能由此产生热量。同时,血管收缩反应也被挥发性麻醉剂的舒张血管作用而减弱,致使体热丢失,导致低温。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对围术期低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体温监测也常被忽视。所以重视创伤病人围术期体温监测和预防低温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20%,B组0.237%,C组0.284%,均加入2μg/mL芬太尼,首次剂量5mL,设定持续输注背景剂量2ml,自控镇痛量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监测术后4、8、12、24、48h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VAS)、HR、SpO2、MAP、总体满意度评分、恶心等不良反应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结果:三组VAS评分、HR、SpO2、MAP、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A组及B组和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和A组及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0%~0.237%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Ⅱ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TnT释放水平。结果各个时间点Ⅰ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Ⅰ组总有效率为33.3%,Ⅱ组总有效率为86.7%;TnT含量在术后1h开始升高(P〈0.05),24h达峰值(P〈0.05),术后48h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术后24h及48hⅡ组患者TnT水平低于Ⅰ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改善明显,TnT值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能有效地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有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泊酚用于围麻醉期患者突发惊厥、癫痫、癔症等急症时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50例,地西泮组50例。发作时处理为:丙泊酚组立刻面罩给氧,静脉推注丙泊酚(1.5mg/kg),10s内推注完毕;地西泮组面罩给氧,静脉推注地西泮10mg,10s内推注完毕,静脉推注均选择肘正中静脉。监测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生命体征的变化(HR、SpO2、MAP)。结果 使用丙泊酚组平均57.3s后症状消失,14.2min后清醒。使用地西泮组平均109.7s后症状消失,41.6min后清醒。结论 对于围麻醉期突发惊厥、癫痫、癔症等急症时,丙泊酚和地西泮都是有效果的,但在症状消失和清醒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相对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HR、SpO2、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各自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相对比(尤其在5min)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重度贫血患者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中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重度贫血患者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30例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组)30例。于麻醉前10min(T0)、C02气腹后10min(T1)、C02气后30min(T2)及术毕10min(T3)时测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分压(SpO:)、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及术后苏醒质量的评估。结果G组T1、T2、L时MAP、HR显著高于T0(P〈0.05);EG组各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相比,G组T1时MAP、HR显著高于EG组同时间点;两组T2、L的PETCO2显著高于T0值(P〈0.05);气腹后两组Paw明显上升,与气腹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组术毕即能清醒拔管,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1),EG组术后清醒质量明显优于G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能更有效地抑制CO2气腹和手术刺激等所致的不良反应,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术毕患者苏醒快,清醒质量优,可缩短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0.5%布比卡因0.8~1.0 ml轻比重小剂量液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65~92岁的股骨颈以下骨折手术患者,采用侧卧位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选择L3~4或L2~3为穿刺点,用25G腰穿针穿刺,腰麻视患者年龄及一般情况注入0.5%布比卡因0.8~1.0 ml,经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建立完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腰麻及硬膜外置管均成功者56例,成功率为93%;腰麻成功注药后3~5 min即感下肢疼痛消失,麻醉效果满意,能满足手术需要.蛛网膜下腔给药后30 min内每隔5 min共5个时间点的SBP、DBP、HR与术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布比卡因0.8~1.0 ml轻比重小剂量液腰硬联合阻滞能完全满足老年人下肢手术的麻醉要求,安全可靠,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小肠患者中,成功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者79例;胶囊通过率为96.34% (79/82);49例发现病变,阳性检出率为59.76%(49/82).结论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小肠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妇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CSE组(改良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与EP组(连续硬膜外麻醉)两组,对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无痛率、肌松满意度、麻醉前、麻醉开始时5、10、20、30、40分钟(MAP)和HR的变化进行比较,记录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和寒战发生率,术后48小时头痛、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SE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平面达T6时间和最高平面时间短,而且镇痛效果、肌松效果好,与E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EP组用药后MAP缓慢下降,25分钟时出现明显下降(P<0.05);CSE组MAP下降迅速,15分钟时即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改良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安全简便,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疣状胃炎、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疣状胃炎、胃息肉患者各12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在胃窦距幽门约2~5 cm处取1~2块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所有患者行13C呼气试验,二者均阳性即为Hp感染.统计每组患者Hp感染的例数,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疣状胃炎组Hp阳性患者77例,阳性率64.17%;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41例,阳性率34.7%;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患者64例,阳性率53.33%.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高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胃息肉组Hp阳性率低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疣状胃炎组中病理为萎缩和(或)肠化Hp阳性率最高,为72.55%.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中炎性10例,增生性28例,腺瘤性息肉3例.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与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的发生与Hp关系密切,胃息肉的发生与Hp感染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胃息肉类型与Hp感染率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