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MUC1黏蛋白(简称MUC1)是由MUC1基因编码的一种高糖基化、高分子量蛋白.它对正常的上皮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还介导信号转导和细胞黏附功能,免疫活化和抑制作用等.在肿瘤组织中,MUC1常出现异常表达,非极性分布,且由于糖基转移酶活性增高而导致的糖基化不完全,使正常情况下隐蔽的表位暴露出来,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黏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eDNA3.1-2VNTR/myc-hisB免疫小鼠,免疫后采用ELISA动态检测血清中抗VNTR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活性,MTS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重组质粒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检出了MUC1-2VNTR抗原特异性抗体。用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后,在效靶比为80:1时可显著地诱导特异性CTL应答。在MUC1-2VNTR抗原肽的刺激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得到增殖;与空质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UC1-2VNTR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疫苗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的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国际预后积分(IPSET-thrombosis)系统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组,即低危、中危、高危3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预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高风险的价值。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4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稍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6、8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中危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治疗4、6、8周时分别检测到的血小板计数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645.77×109/L、638.68×10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